李小鳳:數字化轉型驅動下文商旅產業人才的培養
李小鳳
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為文商旅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變革,文商旅產業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提出“促進旅游與文化、商業等領域深度融合”,《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則明確要求推進商旅文體健融合發展。文商旅融合發展作為一種將文化、商業、旅游三大產業深度整合的城市產業發展理念,正重塑消費場景,打造“1+1+1>3”的協同效應,為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注入全新活力。傳統文商旅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顯著固化屬性,且創新驅動效能薄弱,較之文商旅產業快速發展態勢相對滯后,寧波作為全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及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須以人才培養支撐文商旅融合發展。
傳統文商旅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與供需現狀
文商旅產業端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而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核心癥結在于傳統線性人才培養模式與數字化、融合化的產業新形態存在系統性不適配。
1、傳統文商旅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在傳統培養模式下,文商旅類專業學生的知識架構多局限于單一體系,理論知識與行業實踐的融合應用能力薄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這導致文商旅人才的核心素養與職業素養未能達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核心競爭力與行業崗位勝任能力。同時,實踐教學體系與產業技術場景存在顯著脫節。技術標準與產業前沿技術不同步,實踐場景與文商旅融合業態的多元需求不匹配,能力培養聚焦單一技術操作,未充分覆蓋崗位綜合能力要求;教學內容更新機制與產業技術迭代節奏不協調,企業對實踐教學設計的參與深度不足,最終導致教學資源轉化效率與場景適配度偏低。
2、高端復合型文商旅人才的供需現狀
人才培養的本土化與精準化重構,成為支撐產業升級的核心要素。數字技術驅動寧波文商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需構建兼具港口特色、文化底蘊與數字賦能的三維協同發展格局。據中國旅游研究院2025年人才需求白皮書顯示,文旅產業整體人才需求預計達1200萬人,其中復合型人才占比將提升至30%以上。然而,當前市場中傳統文商旅人才占比偏高,人才需求迭代速度快于供給更新,高端復合型人才供給能力不足,缺口顯著。
協同育人視角下的文商旅人才培養路徑
立足寧波文商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需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局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核心能力為本位,以真實項目為載體,打破原有專業壁壘,培養兼備理解文化內涵、精通商業運營、熟悉旅游場景的文商旅產業復合型人才。由此,應摒棄零敲碎打的修補思路,采用生態系統觀,構建一個由知識供給層、環境支撐層、機制保障層構成的“三元協同”模型,旨在通過知識體系的重構、實踐場域的搭建以及利益共享機制的創新,將政府、行業、院校真正凝聚為發展共同體,構建具有寧波特色的文商旅人才培養新范式。
1、知識重構層:微專業驅動的課程體系創新
以微專業為載體驅動課程體系改革,從學科導向到能力模塊導向重構,構建高度集成、項目驅動的課程集群,形成靈活、精準的課程模塊,適應微專業速效型人才培養特點。基于寧波的文商旅業態特色,通過整合校政企資源,共建“本土特色數字文商旅運營師”微專業。以智慧文旅、港口數字活化等真實產業議題為導向,探索構建產業洞察、內容生產、商業運營與體驗設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組建文旅集團、文化機構等構成的跨界師資團隊,并推動其教學模式從獨立授課向協同教學轉型,有效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與動態知識建構能力,從而精準對接區域發展對人才規格的需求。
2、環境支撐層:虛實融合的實踐教學場域構建
實踐教學場域是微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通過實體場域筑基、數字場域賦能、數字驅動融合,實現環境支撐層功能協同與效能優化。校內實踐場域可聯合企業共建聚焦教學、實訓、研發功能于一體的實踐基地,保障學生教學與實訓的在場感;通過開發數字仿真平臺突破教學局限性,并借助數字化驅動實體基地建設與虛擬仿真平臺深度融合;數據驅動虛實場域的數據流,使學生在虛擬空間的策劃能于實體空間得到數據化驗證與反饋。多層次、立體化的實踐場域能拓展教學時空維度,借助情境沉浸與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有效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培養學生對文商旅產業融合問題的動態應對能力。
3、機制保障層:價值共生的產教融合生態培育
核心在于構建權責清晰的治理結構,設計互惠共贏的動力機制,建立持續優化的過程管理,確保微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從交易合作升維至價值共生的產教融合生態。可組建由院校、政府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寧波文商旅產教融合共同體”,賦予企業定制化人才供給與研發成果的優先轉化權;政府對企業予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及配套政策支持;高校可通過智力輸出與資源開放,提升社會服務效能;設立專職的產教融合協調崗,負責生態的日常運營與關系維護,并建立定期反饋與聯席議事制度,動態調整合作內容,確保生態的活力與適應性,構建可持續的長效合作機制。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