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陸海統籌治理能力的地理學實踐創新
高興川 馬仁鋒 陳妤凡 楊曉東 徐 皓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驅動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對于全力推進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建設的港城寧波而言,構建契合本土戰略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地理學作為貫通自然與人文、聯結理論與實踐的交叉性學科,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提升城市陸海統籌治理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具有基礎性意義。寧波大學地理學科立足這一需求,聚焦海岸海洋特色,克服了傳統地理學實習中認知與驗證的局限性,探索出一套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系統思維與綜合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三三三”研究型實習模式,為本土高級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
構建“地理要素—區域綜合—實踐應用”三環節實習體系
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深度內化與能力遷移,需經歷從要素感知到系統綜合再到實踐創新的漸進過程。基于此,寧波大學地理學構建了“地理要素-區域綜合-實踐應用”三環節實習體系。建立地理要素野外實習模塊,針對地質地貌學、土壤與生態、氣象氣候、城鄉交通與經濟地理、區域規劃等課程,強化學生的理論及調查方法訓練;因地制宜設置地理學野外實習模塊,以完整地貌或行政區為對象,突出地理學的綜合性與整體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構建實踐應用實習模塊,圍繞土地利用、國土規劃、陸海生態統籌等實際項目,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提升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
創新“認知驗證—專題研究—自主探究”的逐層漸進式實習方法
研究型教學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此,寧波大學地理學創新實施了“認知驗證-專題研究-自主探究”的逐層漸進式實習方法。面向課程學習后的認知驗證實習,聚焦地理要素實踐,開展分組觀察、討論與匯報,教師參與點評或指導。基于認知實習的深化專題研究,聚焦港城地理要素特征、區域綜合或實踐應用問題,開展分組調查分析、探究地理現象驅動機制。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興趣與專業方向,自主選題開展深入研究,在教師或研究生指導下培育科研創新意識。
實施“基地建設—導師遴選—多元評價”的全領域保障機制
教育實踐的可持續性與高質量運行,有賴于系統化、制度化的保障體系。寧波大學地理學實施了“基地建設-導師遴選-多元評價”的全領域保障機制。根據地域特征,選取典型、綜合的地理單元,建設涵蓋地理要素、綜合實習和應用實習模塊的野外實習基地,編寫了融匯相應學科前沿與課程改革成果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實習教材十余部。根據實習內容,以教研室和研究所為依托,保障實習順利開展。同時,建立多元化考評機制,注重評價指標的全面性、環節的多樣性和主體的多元性,全面提升實習教學質量。
融通“專業思政—科技前沿—地方發展”的實踐教學新路徑
新時代地理學教育要求打破課堂與社會的壁壘,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寧波大學地理學在本碩培養過程中,積極探索融通“專業思政-科技前沿-地方發展”的實踐教學新路徑。引入City Walk理念,重構城市海岸帶與四明山區域的認知、觀測與模擬場景。在四明山區開展地質地貌與遙感測繪、村落調查與生態修復,增強鄉土認同與山區發展調查能力;在普陀山、象山港、杭州灣等地建立觀測站點持續采集海岸海島生態環境數據,開展土地利用、生態安全與水環境脅迫等學科前沿探索,獲國家及省級科研立項。進而融合山區、海岸海島、港口發展特色,建成“四明山-杭州灣-甬江流域”山海統籌多圈層的實習基地,形成地理學教師教育基礎型、資源環境監測服務型與陸海空間規劃創新型三類人才兼顧式培養路徑。
扎根港城沃土,漸次優化“三三三研究型”野外實踐教學
自寧波師范學院1982年創辦地理教育專業以來,寧波大學地理學科緊扣“河口-海灣-港城”地域基礎,初步形成“理論教學+野外實踐+國際交流”的“三三三研究型”教學模式。近年來,將國際港口興衰、海岸帶空間規劃、地理信息與低空經濟等議題融入實習,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以港興城”的甬舟一體化都市圈發展邏輯。“移動課堂”式實踐提升了學生在海岸海島資源環境、工業園區與市域立體智能感知信息的采樣、觀測、分析、建模能力,最終形成契合區域陸海統籌發展的“三三三研究型”地理學實踐教學體系。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