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學師范模范班隊育成的寧波大學實踐
朱劍瓊 劉永超 徐皓 吳燕娟
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在一流的教學資源和研究平臺支撐下,致力于培養具備堅實的地理學知識基礎、優秀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學科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師范人才。
黨團引領:筑牢教育初心,傳承紅色基因。以黨建引領團建,形成“正式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紅色育人矩陣,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點滴,踐行“鑄魂育人,踐行師道”的核心使命。2017屆起專業共有5位黨員參與研究生支教團赴貴州支教,以實際行動傳遞教育薪火。為深化思政教育實效,與全國高校雙帶頭人地理系教師黨支部共建,以“土”和“地”為紐帶,打造“與寧黔行”系列品牌活動,搭建起校友與貴州學子之間的橋梁,將感恩文化與寧大精神融入實踐。通過高年級黨員與低年級學生結對的“傳幫帶”機制,從學業指導到職業規劃,實現教育情懷的代際傳承,為黨組織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思想引領方面,“地·理”系列主題班會成為重要載體。從“地·理研行”探訪紅色足跡,到“地·理啟智”研討教學創新,再到“地·理三習”沉浸一線課堂,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刻領悟“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堅定了投身教育事業的信念與決心。班級持續為黨組織輸送優秀人才,讓更多地理科學師范生投身教育事業,賡續紅色基因。
教學筑基:對標核心素養,錘煉師范硬實力。圍繞“熟練掌握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現代化教育技術”這一目標,依托“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技能-實踐”三維能力鏈,全方位夯實師范生專業基礎,培養兼具學科深度與教育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依托《地理教學論》《地理信息技術》等核心課程,構建“地理科學+教育技術”雙主線知識框架。通過《微格教學》《中學地理教學研究》等課程,開展“一課多磨”訓練。通過“教育見習-研習-實習”三段式實踐,與效實中學、寧波中學等多所學校開展合作培養,班級所有學生累計完成14周一線教學,將理論轉化為真實課堂行動。班級建立“基礎培訓+精英選拔”機制,定期開展教案設計、板書訓練,邀請往屆地理師范教學技能大賽獲獎者分享經驗,班內選拔潛力學生進入校賽集中培訓,由校內外導師團隊(含地理學科教授、中學名師)開展“靶向輔導”,針對教學設計邏輯、課堂互動技巧等薄弱環節進行強化,學生在浙江省師范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
科研賦能:以學術反哺教學,攀登創新高峰。“具有發展潛力的科研青年人才”是培養方案對畢業生的期待。以科研競賽為突破口,形成“導師引領-團隊協作-學科交叉”的科研生態,上百人次參與國家級、省級創新項目、科研競賽和榮譽表彰。科研選題緊扣地理學科前沿與社會需求,如聚焦“浙江地表水資源”,利用遙感技術分析時空演變監測與可持續管理對策;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利用密集遙感時間序列,提出顧及物候和水位時序特征的紅樹林指數,助力于紅樹林保護與修復。
實踐鑄魂:扎根大地,服務社會。培養方案強調“深化社會服務,提升責任擔當”。將志愿服務作為實踐的重要根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杭州亞運會城市志愿者到社區地理科普講師,從“地理研學公益營”到鄉村教育振興行動,學生們在實踐中全面踐行“地理人”的使命。其中,“黏土節”支教項目成為班級的標志性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連續兩年同貴州中學開展地理創意課堂,使用黏土模型生動講解喀斯特地貌,借助星空觀測點燃探索科學的夢想。一名參與學生感慨道:“我們帶去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對教育公平的堅定信念。”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提升了專業素養,更在實踐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風采。
成果與展望:從寧大走向星辰大海。黨旗團徽映照“為師之道”的信仰,三尺講臺見證“育人匠心”的養成,山海之間的志愿服務始終激蕩著赤子熱忱的回響。在寧大的四載春秋,地理科學師范集體交出了一份扎實的成績單,升學至雙一流高校深造、考取中學教師編制、加入研究生支教團等。一名畢業生在札記中寫道:“寧大教會我們育人,更教會我們育己。”鐫刻初心使命的青年教師們,正以“向下扎根的力量,向上生長的光芒”,在基礎教育的熱土上續寫著“留得住、教得好、長得美”的生命敘事。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土木工程與地理環境學院)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