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雨吟:產教科協同促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柴雨吟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科技賦能教育、教育反哺產業”政策導向的背景下,產教科協同已成為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路徑。通過整合產業、教育、科研資源,構建“人才共育-技術共研-成果共享”的生態,不僅能滿足企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還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作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寧波的成功實踐積累了不少經驗。
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完善需求導向的動態培養體系
針對高校人才培育往往與產業、企業需求脫節,大學生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滿足不了寧波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滿意度和留存率低等問題,寧波高校通過精準對接企業有效需求,構建與本土特色產業緊密結合的產教科聯合體,打造“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融合生態,已形成“產業學院+訂單班”培養模式,推動校企合作落到實處。例如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成立了“驛淘產業學院”“慈星智能產業學院”和“新海學院”等產業班,其中“驛淘產業學院”成立兩年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200余名,畢業生留企率穩步提升至30%。這個數據驗證了專用性人力資本理論,通過將企業崗位標準直接嵌入學歷教育,實現專用技能的前置化培育,強化了大學生針對性技能的習得,減少了崗位技能錯配,提高了對口就業率。此外,部分高校已建立就業“直通車”,將企業錄用條款嵌入培養協議,實現“畢業即就業”的銜接。這也是寧波市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點,更強調本土化留存。
構建學生實踐生態,破解實訓教學與產業實況脫節問題
隨著寧波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加速,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實訓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但傳統實訓往往因設備滯后或與企業需求脫節而效果有限。寧波高校的破解方法是建立高質量實訓基地,通過引入數字技術賦能真實場景,縮短從技能學習到生產應用的“最后一公里”。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海天集團共建的智能焊接實訓中心為例,采用與企業同步的焊接機器人設備,學生操作數據直接對標生產標準,顯著提升了技能轉化效率。這種“虛擬-實體雙軌實訓體系”實際上是基于情境學習理論,讓學生在真實生產環境中掌握技能,不僅解決了傳統實訓的痛點,還培養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根據教育部《全國產教融合城市指數報告(2023)》,寧波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數量有142個,列全國第9位。這一舉措服務于寧波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規劃,實現了本地高校建立與智能裝備、新材料等區域優勢產業的聯動機制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平臺,促進科研、產業、人才培養全過程融通
當前,高校科研與產業需求之間,仍存在“研而不實、產而不新”的脫節問題。寧波通過“科研載體雙嵌入”模式,推動師生科研活動與產業技術迭代同頻共振。例如,寧波工程學院牽頭組建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近五年承擔企業技術服務項目370余項,形成專利115項,顯著提升了技術轉化效率。這一實踐印證了“三重螺旋理論”的協同效應——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構建了知識生產、技術轉化與技能傳遞的雙向通道,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科研范式從“論文導向”轉向“實用導向”;二是學生通過參與真實項目,形成“研中學、產中練”的能力進階路徑;三是構建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共生格局。通過深度強化高校與企業在新技術研發中的優勢互補,構建產教科協同創新機制,既突破高新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瓶頸,又依托真實科研項目培養產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打造產教互嵌的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集群精準對接
高校課程建設存在明顯的“代際差”問題——傳統理論課程比重過大,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前沿技術課程開發遲緩,直接制約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寧波通過構建“產業需求-案例開發-教學轉化-人才輸出”的生態系統,由市教育局統籌主導,聯合高校及龍頭企業共同構建智能制造案例庫開發機制,目前已收錄認證的企業真實項目223個,開發了47門與產業集群精準對接的專業課程,全面覆蓋寧波“361”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5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寧波高校的“學歷證書+工業軟件認證”模式,更注重系統性培養,通過技能鑒定或“以考代評”的方式對學生掌握度進行鑒定。這也符合人力資本理論的邏輯內涵:通過教育投資,畢業生的技能提升,并以證書得到鑒定,向雇主傳遞明確的能力信號,降低求職和入職摩擦。這一實踐不僅彰顯寧波作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的示范作用,也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區域經驗。
寧波的實踐,不僅為中國產教融合積累了經驗,更從人力資本理論視角驗證了“教育-技能-產業”的正向循環機制。其核心在于,通過制度創新降低專用性人力資本的投資風險,同時以數字賦能加速知識轉化。當然,產教科協同向縱深發展仍面臨系統性挑戰:政策需要更精準,高校需要完善激勵機制,企業需要匹配人才戰略與產業升級,學生需要強化素質能力與產業需求的適應性等。破解這些難題,關鍵在于優化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四方協同的新型生態系統,實現要素整合與價值共創。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