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四:調整持續多久?
對于本輪調整的時間各界也是看法不一。部分較為樂觀的人士認為,隨著"金九銀十"的黃金銷售季節的來臨,觀望者將陸續入市,樓市有望全面回暖;而一些對樓市未來仍擔憂的人士認為,樓市上半年毫無回暖跡象,滯銷的供給需要9個月左右時間來消化,本輪調整不會這么快結束,至少要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長城證券地產研究小組成員認為,中國樓市的本輪調整時間將持續兩年左右,目前仍處于調整前期。一般樓市的調整需要經歷縮量--房價滯漲--下跌--放量四個階段。
支撐上述結論的依據是,上半年市場沒有回暖跡象,全國大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都處在縮量與房價滯脹階段,調整還遠未結束。
薛建雄分析這輪樓市波動時指出,預計今年10月份上海房價調整到底。上海房價自去年高漲后,今年二季度出現了最后一小波的沖刺,在6月初達到歷史頂峰。
不過,他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再怎么調整,保持領先全球的增長速度還是可以預見,房價在這一輪下跌后,重新保持與經濟相當的速度上漲還是可以預期。
"排除地區環境、產品品質等外部原因之后,房價的底部應該是在去年房價的1.2-1.3倍的水平之上。"薛建雄認為,經過2005年那輪房價調整之后,房價長期穩定,因此去年初的價格可以反映出上海樓市的實際購買力,加上2007年、2008兩年的經濟增長,房價比去年高出20%~30%應該是市場可接受的合理空間。
2008年,本輪緊縮型房地產宏觀調控警報已解除,調控重點正由防市場過熱、房價大漲,轉向防市場過冷、房價大跌。楊紅旭稱,如果明后兩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則極有可能會展開新一輪宏觀調控,但其性質是擴張型的,或者稱之"救市"。
問題五:政府會托市嗎?
8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日前聯合下發《關于金融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嚴控建設用地貸款管理。
對此,宏源證券分析師楊國華認為,在市場傳言政府可能會放松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調控之際,《通知》成為對這一傳言的有力否定,政府對房地產投資過熱繼續調控的政策短期并不會松動。
最近,潘石屹表示,中國的住宅市場已經下滑到災難邊緣,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需要政府和銀行的幫助,政府和銀行最大的幫助就是為房地產行業"松綁",在資金上能夠享受和其他行業一樣的待遇;在稅收上面,尤其是二手房的稅費,能夠適當地降低,回歸到前幾年的水平;第二套住房的按揭條件能夠適當放松,回到前幾年的水平。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深入的調整持續時間過長將造成諸多不良影響,政府有可能會在下一步刺激成交量,著力點會是在二手房市場。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以來,各地頻繁發生"退地"和"拖欠出讓金"事件,上海也首次出現了住宅用地的流拍。地方政府是否托市,各地態度不一。
9月初,西安市政府出臺《關于恢復房地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從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對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分1.5%、1%、0.5%三個等級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補貼對象不分戶籍,且未區分第一套還是多套住房、大小戶型。同時,還對2009年6月30日前按期開工的商品房項目,給予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減免優惠。
無獨有偶,河南省政府、沈陽等地也近期也出現了類似的政策。8月底,沈陽市宣布重啟購房補貼政策,并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年限和限額。河南省政府也宣布,購買首套自住商品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首付額度由目前的30%調減為20%,最高貸款額度根據各市房價情況適當提高,貸款期限可延長至20-30年;從2008年9月1日起到2009年8月31日,各商業銀行對商品房購買者實行房貸最優惠利率等。
據報道,9月9日,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在做客當地電臺節目《民心橋》時明確表示,支持房地產穩定地發展,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和發展,政府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深圳堅持加大有效的土地供給,盤活現有的土地存量,完善商品住房和社會住房需求的結構性調整,滿足市民的需求。
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上海銀監局、上海建設交通委以及上海市公安局在內的諸多政府部門均啟動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研,嚴密監控市場一線動態。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上海出臺政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對于地方政府應否"救市",市場存在兩派觀點。支持"救市"論者認為銀行資產中房地產相關貸款太多,樓市持續蕭條眾多貸款將變成壞賬,影響我國金融系統安全,政府必須挽救樓市。堅決抵制政府救市者則認為,地產危及金融安全為時尚早,救市則變相支持開發商牟取暴利,不利于日后的監管。
上海房地產研究專家顧海波激烈反對地方政府"托市","現在地方政府托市,忽悠最需要同情和幫助的廣大中低收入者接高房價最后一棒,實質是將風險轉嫁給廣大中低收入者或將催生中國式的次貸"。
長城證券發布的地產研究報告則認為,"如果房地產業真的出現崩潰乃至引起一連串的金融、經濟問題,那么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政策,但事實上,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短期調整并不會引發銀行業危機甚至金融危機,政府沒必要救市。"
對于地方"救市",業內人士提示三大風險:其一是與中央宏觀調控意圖的偏離有可能帶來更嚴厲的緊縮;其二是與金融有關的救市可能帶來總盤的混亂,蘊藏深層次的金融風險;其三是"救市"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被弱化,反而浪費更多政府資源與工作精力。
問題六:外資抄底良機?
今年1月,英國高富諾基金以12億元收購高檔酒店式公寓"華山夏都";2月凱雷集團以19.9億元收購了服務式公寓項目"濟南路8號";同月韓國未來資產基金以9.63億元收購了酒店式公寓的翠湖天地御苑18號。
在寒流即將降臨房地產市場之際,海外各路基金似乎充滿期待。海外部分資金經理認為,出手中國房地產的機會已到來,廉價的合約將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而中國每年800萬人口涌入城市的現狀預示著未來長期的豐厚收益。
今年年初開始,境外機構再次唱空中國樓市,量子基金的共同發起人之一吉姆·羅杰斯繼去年"建議不要到上海買房",隨后又在新加坡召開的IMAS投資會議上稱中國房地產市場將出現調整,會有部分投資客在2008年破產。
雖部分外資機構紛紛發布看空中國樓市言論,但外資機構對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并沒有因此停止。
9月3日,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正在募集100億美元的全球物業基金,并計劃將超過15億美元投入到中國市場。
荷蘭國際投資管理公司(ING)今年成立了一項新的房地產基金計劃,將基金分散投資于一系列以房地產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房地產股票和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此外,瑞銀集團與金地集團(600383)簽訂協議,共同成立房地產投資合伙企業,募集3億美元資金,而這筆原始資本將帶來約10億美元的購買力。
長城證券地產研究小組則認為,在樓市持續高位滯脹的情況下,樓市對熱錢來說已經不具備吸引力。
分析師認為,外資進入內地樓市有兩種途徑,包括參與開發和購買已建成項目。如果參與開發,其投資量大、周期長,風險也大;如果收購已建成項目,在把價格炒高再出手,在目前盈利收窄、退出機制不夠靈活的情況下,抄底反而會被套。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暴利 風險 收益 會議 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