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各上市公司相繼披露半年報,在已披露的部分上市公司半年報和之前的一季度報告中,細心的市場分析人士發現,一批浙江商人正紛紛減持套現其在上市公司中的股份,資金規模至少為10億元。
股市之外,浙江商人原先投入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樓市、制造業的資金也在有規模地進行撤退。據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統計,近兩年,僅溫州從外地回撤的資金規模就在千億元以上。
在制造業普遍不景氣、銀根緊縮的大環境下,規模如此之巨的資金回撤后流向何方,必將引發市場的諸多聯想。
資金大量進入民間金融市場
2008年2月28日至2008年3月7日,錢江水利(600283.SH)第二大股東浙江省水利水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系統出售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共計1091.18萬股,套現現金約1.3億元;截至今年2月19日,浙大網新(5.52,-0.58,-9.51%,吧)(600797.SH)第二大股東浙江華辰物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系統減持公司400余萬股,套現資金約5000萬元……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共有40多家浙江企業在二級市場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套現現金超過10億元,這并未包括一些個人大股東的減持套現。
資金大規模撤退的現象并非僅僅發生在股市。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受資本市場回調和房地產市場慘淡影響,尤其是溫州商人對奧運之后一線城市的樓市并不看好,溫州資金正在從制造業、房地產、股市全面撤離。目前溫州僅從上海市場撤出的資金就在550億元以上,從北京市場撤出的資金在400億元以上,回撤的閑置資金保守估計超過千億元。
“減持套現等均是正常的經濟行為,但放到如今銀根緊縮的大背景下來看,浙商近期急于回籠資金的集體行為并不尋常。”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表示,浙江“熱錢”向來具有流動性強、嗅覺靈敏、轉換周期快的“短平快”特點,一旦浙江商人們發現資金在股市、樓市的投資收益趨緩,就會迅速調整到其他投資收益較高的行業。其中會有大量資金流入“或明或暗”的浙江民間金融市場,以拆借或者委貸的方式獲取高收益。
“資金從樓市、股市回撤的現象從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出現,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得尤其明顯。”周德文表示,希望回撤的資金能合理地用到制造業上,而非追求短期的高收益,畢竟制造業是產生財富的根本。
今年6月,浙江先是出臺《公司股權出資登記試行辦法》和《股權出資登記暫行辦法》,7月份再次出臺《浙江省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登記管理暫行辦法》,首次通過制度承認了民間貸款機構的合法地位。
楊軼清表示,盡管從浙江部分地區已經制定的實施細則看,官方推出的小額貸款公司與民間期望仍有較大心理差距,如規定試點的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金上限不得超過兩億元等,但政策的出臺無疑給民間資金持有者提供了強烈的心理暗示,即民間金融業的非法定義已有松動跡象。
或將引發商業生態惡性循環
溫州私營企業主張健(化名)日前向記者表示,最近有一家武漢的房地產公司老板來溫州民間金融市場借錢,到處找當地企業擔保,愿意出月息1~2角,只借半年,該老板承諾他的房地產項目半年后資金就能回籠,并還清債務。
“如果以月息兩角計算,一筆1000萬元的借款,按復利計算,到半年后須連本帶利還款2200萬元。”張健表示,“莊家”也會對借款的風險進行評估,如果莊家認為借款人的項目盈利沒有可能超過借貸利息時,借款人承諾再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但又有誰敢拍著胸脯說,他的項目盈利必定在20%以上呢?”
楊軼清坦言,目前浙江民間借貸的利息大多數在8分至1角間,放貸收益非常高,且多數通過地下錢莊等“灰色渠道”進行運作。盡管利息高得令人咂舌,但由于沒有更好的融資渠道,加之受原材料、勞動力、煤電油運等要素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浙江制造企業的資金需求快速增長,部分浙江中小企業主對民間借貸仍趨之若鶩。
相關資料顯示,今年1~4月份,浙江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財務費用增長40.55%,其中利息凈支出增長45.18%,虧損面達21.03%,虧損總額70.60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93%。1~3月義烏市規模以上企業利息支出2.2億元,同比增長29.7%。溫州市800家企業財務費用支出增長更是高達51.7%,利息支出增長51.2%。
惡性循環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不少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運營。目前已經曝光的案例有,今年5月,浙江明星企業臺州飛躍集團資金鏈斷裂,創立者邱繼寶向政府提出破產申請。昔日的明星民營企業家,浙江省“青年星火帶頭人”,義烏金烏集團董事長張政建為高利貸所迫月前避居海外等。
知情人士表示,民間有借錢不過年關的說法。由于民間借貸的周期大多比較短,拆解資金的“會員”多要求在年底前得到“分紅”,每年的下半年一向都是浙江民間借貸的還款高峰期。期間,“莊家”急于回收資金,企業開始收攏資金,往往會集中出現借款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老板逃跑躲債的情況,類似飛躍集團資金鏈斷裂的案例絕非最后一起。
由于浙商集體從股市套現的情況仍屬“新型案例”,浙商研究會目前仍未統計出由此回籠的資金規模。楊軼清分析稱,但資金流向幾乎可以明朗,一是進入民間金融市場以期高收益,另一個就是企業用于維持運營,“畢竟浙企目前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