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鹽縣豪能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線。
這幾天到嘉興海鹽的人都會發現,在這座大橋北岸的濱海城市,人們談論的主要話題幾乎都離不開大橋,大家相約去觀光的主要景點也是大橋,連馬路上一批新開的超市、網吧、店鋪的店名也有不少帶上了“大橋”兩字。當地縣政府的一名宣傳干事笑著說: “開通在即的大橋現在已成了當地人的生活中心。”事實上,早在五年前大橋剛開始動工的那一刻起,海鹽因橋而動的發展戰略就已經隱約成形。
海鹽位于杭州灣北岸嘉興市的南端,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2年置縣以來,一直沿襲著海鹽縣的建制,可算得上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古縣城之一。
長期以來由于地處“交通末梢”,海鹽的投資建設皆相對落后。2002年杭州灣跨海大橋規劃方案的出爐,讓這個濱海小城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當年5月,聰明的海鹽人就在大橋北面沿海岸線圈出了一個25.7平方公里的產業新區———海鹽經濟開發區(大橋新區)。
吊塔高樓鱗次櫛比
記得5年前,記者來到這里時,整個新區還是一片農田與海涂,而今當記者在當地干部的陪同下又來到新區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座現代化廠房,吊塔高樓鱗次櫛比,新興的住宅區連成一片,一個集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濱海地產業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已初具規模。
據大橋新區負責招商工作的一位負責人介紹,如今在新區里落戶的有世界塑料業巨頭德國克勞斯馬菲集團、丹麥的丹佛斯集團等,也正準備增資擴建廠房,來自上海的吉安紙業二期工程已全面提速,省內更有溫州客商抱團挺進……作為大橋北岸的橋頭堡,海鹽人嘗到了大橋經濟的頭口水。
千年海岸線不再沉睡
“大橋新區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與跨海大橋的建設密不可分,可以說是大橋激活了海鹽這片沉睡千年的海岸線。”海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紀委書記吳向東說。
他的話也得到了王向凱的印證。王向凱是浙江寶納鋼管有限公司的營運總監,從2006年11月起,他頻頻走動于浙北、浙南與長三角地區。在經過四五次的考察之后,王向凱決定把有十多年歷史的鋼管公司,從溫州龍灣區搬遷到海鹽經濟開發區。
“隨著大橋的建成,從新區到寧波、上海、杭州和蘇州都處在一小時的黃金圈之內,并與嘉興港區相連。”王向凱說,公司一入駐新區,原材料的采購運輸將方便很多,成品銷售也可便捷地取道跨海大橋直達寧波港。 “在交通上,海鹽具有了無法比擬的優勢。”
經濟區招商勢頭良好
與王向凱一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經濟開發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紛紛與新區達成入駐協議,到2007年底,整個新區入駐企業已達50多家,包括造紙、新型建材、港口物流、船舶制造等,一條新興的臨港工業化走廊正在形成。豪能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是新落戶海鹽經濟開發區的一家大型企業,2006年投資1.2億元在開發區建了兩條啤酒瓶生產線,2007年開始投產,目前年產值在1.3億元。該公司吳副總經理介紹,目前他們的產品主要銷往上海、江蘇、山東等地,“大橋通車后,我們的產品肯定要銷往甬臺溫甚至福建、廣東!”
“2007年,整個新區招商引資快速增長,增幅是前幾年的2至3倍,區內的地價也因此直線上升。”海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招商二局副局長段浩告訴記者,今年新區更是看到大橋通車后的交通便利優勢,把招商發展的主戰場轉向杭州灣對岸的甬臺溫地區。這幾天段浩就要到寧波、臺州等地走一趟,推介經濟開發區,“今年我們新區的招商目標是增長30%,隨著大橋通車,我很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
一系列規劃浮出水面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使得海鹽經濟開發區成為海鹽經濟建設的龍頭,全盤規劃完全站在長三角整體時空角度上思考。目前海鹽縣已初步編制完成《杭州灣跨海大橋新區分區規劃》等系列性規劃,大橋新區的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布局,港區岸線的功能以及港口、碼頭和海河聯運等規劃控制也隨之浮出水面。這一系列的大手筆、大動作,猶如給整個開發區裝上了一臺大功率的建設“引擎”。
據介紹,開發區內共有42個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在同時開足馬力建設,先后砸下生產性投入資金16億元,吉安紙容器、嘉化等一批龍頭企業平地崛起,代表行業最高檢測水平的國家標準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也紛紛落戶,迅速占據了行業的高地。
截至2007年底,計劃總投資7.79億元、圍涂面積約1.35萬畝的海鹽東段圍涂一期工程主堤順利合龍,帶動港口、物流等建設全面啟動。“有了這些良好的基礎,加上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名片效應,今年開發區將確保全年完成生產性投入20億元,開工建設1000萬元以上項目16個,竣工投產項目12個。”指點著海鹽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圖,吳向東顯得信心百倍。
大橋風障海鹽造
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除了招商引資,海鹽本土企業也從中獲益匪淺。
“我成功拿下并如期完成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風障項目,這讓我今后有了跟德國貝爾、美國GE等品牌平起平坐的機會。”說起這個風障項目,海鹽華帥特企業董事長殷根華如此感慨。
據了解,風障項目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特色及創新點之一,有了風障,在杭州灣跨海大橋上的行車安全就有了更多保障。
毛遂自薦
擊敗國外巨頭
2007年初,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先后與德國貝爾、美國GE進行了談判,要求談判對象在一年之內拿出成品,但無論是貝爾還是GE都沒有給出一個滿意的答復。 “大橋對風障的要求很高,全世界能生產這樣規格產品的生產線只有3條,我這里就有一條。”殷根華自豪地告訴記者,正是這條生產線使他知道了“杭州灣跨海大橋要建風障”這件事。
“隨后,我找到了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表達了希望承接這個項目的愿望。”殷根華想盡一切辦法讓指揮部方面了解他的實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指揮部方面終于答應讓他做套詳細方案與國外廠商展開競爭。 “幾套方案經過專家論證后,一致認為我那套最詳盡最具有可操作性。”就這樣,殷根華如愿拿到了風障項目。懷揣產品
跑遍全國檢測機構
“指揮部提的條件很苛刻,要我先打500萬元保證金到銀行,確保2007年年底之前出貨,如不能按期完成,遲一天要罰10萬元,罰完為止。”殷根華說,當時連研制帶檢測直到生產出完全符合要求的產品,滿打滿算不過半年時間。盡管風險很大,但殷根華還是決定“鋌而走險”,因為他心里憋著一股氣: “我曾經投標沈陽五里河體育場附屬設施建設,入圍的只有貝爾、GE和我們公司三家,但最后由于我們沒有做過有世界影響的大工程而被淘汰了。這次如果我做成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工程,就有機會跟那些世界知名企業同一個平臺競爭了。”
有了這股心勁,殷根華率領華帥特員工全力以赴研制風障。 “那段時間我一連幾天不睡覺,就泡在車間里反復琢磨。”殷根華說,光風障的研制費他就投入了80萬元,而為了獲得權威數據,他幾乎跑遍了全國有名的檢測機構,最終他如愿地在“大限”來到之前將達標的風障送到了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
殷根華說,圓滿完成大橋項目的經歷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無形資產,就在完成風障項目后,他依靠這一經歷成功拿下了上海新外環與北京地鐵5號線這兩個大項目, “可以說,大橋項目奠定了華帥特在國內PC塑料行業的領頭地位。”
海鹽境內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連接線。
杭州灣跨海大橋上安裝的風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