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創新”看點】
面對城市日新月異變化,農民兄弟們該如何發家致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已經“OUT”,最“IN”的是做個現代農民。在浙江省委二次全會“兩創”決議就提出,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應員華的“執照農民”之路
應員華從嵊州市工商局走出來,手里的綠殼執照讓他心情舒坦。應員華一直在嵊州市崇仁鎮經營著茶葉生意,附近100多家種茶的農戶都靠他銷售茶葉,然而農戶分散經營、零敲碎打的方式讓他很懊惱,“以前,我們經銷附近茶農的茶葉,只能以較低的價格賣給市民或者當地加工企業,銷路比較狹窄。不是不想找大客戶,但沒營業執照,外地客商根本就不相信我們。”
事實上,應員華的苦惱在嵊州茶農中非常普遍。由于多數農民沒有營業執照,加上又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因而很難找到收購大戶和正規經銷企業簽訂大額度的銷售合同,一些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只得“零打碎敲”地銷售,有的甚至還得“提籃小賣”,市場信譽度很低。
今年4月,應員華從附近村鎮的茶葉經銷商那里得知,嵊州市工商局可以提供經營執照,為他們進行農產品經營提供方便,于是馬上遞交了申請,以“嵊州市長龍崗茶葉植保專業合作社”的名義,申請進行“茶樹植保服務”,并交上5萬元的注冊資金。3個月不到,工商局就來電話說,執照辦好了,馬上可以領。
“農民變成農業工人,農戶變成‘執照農民’”,一本本經營執照,讓嵊州農民嘗到了甜頭。地處偏遠的崇仁鎮張村就擁有各類農產品和紡織加工企業11家,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972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9萬元。
應員華說:“有了營業執照后,我們好比有了市場‘身份證’,一來可以宣傳自己,二來自己也會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因為執照上面清楚地寫著自己的名字,要是不誠信經營,砸的可是自己的牌子。”
追訪:農業市場主體快速成長
嵊州的“執照農民”是浙江農民成長為市場主體的一個縮影。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以來,浙江農民作為市場主體開始迅速成長,農業經營機制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
根據浙江省農業廳的統計,到2006年底,全省產業化經營組織達11066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達5049家,其中規模以上2000多家,實現銷售收入1106多億元,龍頭企業數量和銷售收入分別是2002年的1.6倍和1.9倍,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8家。
農業新型市場主體的不斷發展,促進了經營理念、組織模式、管理方式的創新。“現在我們鎮里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合作社,有的合作社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應員華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后,身邊很多人開始成為種養大戶,合作社也多起來了。
應員華經歷的事情正在全省范圍發生著。全國第一部農民專業合作社地方性法規《浙江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的頒發實施,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體系,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發展。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4608家,帶動農戶245.4萬戶。
幾年來,十大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加快推進,使得農業科研資源和力量得到整合,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優良品種得到開發,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從2002年到2006年,浙江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均產值從1.2萬元提高到了2.1萬元,是提高最快的一個時期。
高效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也促使人多地少的浙江農業向外拓展“走出去”,農業發展空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02年以來,全省農副產品出口年均增長15.3%,2006年達到60.2億美元,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三,呈現出口產品、主體、市場、方式多元化的態勢。
目前,全省有農副產品出口企業3980家,出口額超億美元的企業1家,5000萬至1億美元的8家,1000萬元至5000萬美元的120家,500萬元至1000萬美元的160家。茶葉、實用菌、鮮菇、蠶絲桔瓣罐頭等的出口量均為全國前列。
展望:建立高效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未來的幾年,“應員華們”將有更加強大的制度保障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浙江省“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對浙江農業發展提出了這樣的總體目標:高效生態農業的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農業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業功能進一步發揮和拓展,農民素質和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和服務能力得到強化和完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實現農業功能多元化、結構高效化、技術高新化、經營產業化、生產機械化。
具體地說,在“十一五”期間,浙江將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糧食生產總量穩定在800萬噸左右,口糧基本自給,蔬菜、水果、肉類等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區域化、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
農牧業生產總值保持平穩增長,特色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比重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3%左右,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增加,力爭年均增長6%以上。
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糧食生產主要作業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
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化肥、農藥等資源利用率分別提高6個和10個百分點,沼氣及太陽能普及率、規模畜禽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15%、85%以上。
【數字點題】
到2006年底,全省產業化經營組織達11066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達5049家,其中規模以上2000多家,實現銷售收入1106多億元,龍頭企業數量和銷售收入分別是2002年的1.6倍和1.9倍,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8家。從2002年到2006年,浙江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均產值從1.2萬元提高到了2.1萬元,是提高最快的一個時期。
【網友評點】
黑色豆子:社會建設,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分配、健康、穩定,這六大方面至關重要,互為影響,這六樣搞好了,社會和諧包容“庶幾可矣”。
有空河邊走走:還一個,農民工子弟的入學問題,對浙江這樣一個農民工大量輸入的經濟大省來說,也是大命題。把農民工子弟納入的話,現有的教育資源是很緊張的,能不能出臺一些創新的、變通的、以人為本的政策。
lotteny:對浙江這樣的經濟大省來說,發展不能忘了“欠發達的一小塊”,對一些僻遠山區除了優化和創新扶持政策,衢州麗水的一些山區縣也要充分發揮好后發優勢和資源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