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我市第一大島南田島和第二大島高塘島的象山三門口跨海大橋,今年上半年可實現全線貫通。 (嚴龍孫建軍攝)
如果說,散布在象山半島四周的島嶼,猶如一顆顆美麗的寶珠,那么,一座座連接這些海島和大陸的大橋,則是串起這些寶珠的項鏈。
象山作為海洋大縣,世代居住在海島上的居民超過6萬人,約占該縣總人口的12%。一直以來,由于海道隔越、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不僅給海島居民在就業、入學、就醫等方面帶來諸多不便,而且海島豐富的港口、漁業、旅游等資源也因交通問題而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
“今年上半年即將竣工的三門口大橋,將徹底改變鶴浦、高塘兩海島鎮鄉與大陸隔離的狀況。”據象山縣交通局總工程師朱建新介紹,近年來,象山在島嶼之間修建了10座跨海大橋。
隨著一座座跨海大橋的建成,昔日偏居一隅的海島變成了一塊塊“熱土”。筆者在我市最南端的海島鄉鎮———鶴浦鎮采訪時了解到,自2004年以來,該鎮利用南田島獨特的岸線資源,先后引進了13家造船廠,建成了總面積30公頃的船舶工業基地,工業產值一躍從4億元上升至13億元。而距離該鎮幾十公里外的浮礁渡跨海大橋通車,則使大塘島在短短幾年內發展成為象山最大的無公害蔬菜基地,每年數百萬噸蔬菜通過大橋運往全國各地,菜農每年運輸成本就節省了600萬元。
在構建海陸一體化的同時,象山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實施“青山碧海工程”,加強對森林、海島、濕地和水源地的保護,積極推進韭山、漁山等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一座座跨海大橋的建成,不僅使島民們告別了出門靠舟楫擺渡的歷史,也拯救了一些瀕臨消失的海島“漁文化”。目前,中國開漁節躋身“全國十大品牌節慶活動”,石浦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竹根雕成為“浙江名雕”。
目前,象山還在加速推進全長6.7公里的象山港跨海大橋和甬臺溫復線沿海高速公路象山段建設。屆時,象山半島將由交通末端一躍成為浙江沿海大通道的紐帶,進入寧波半小時交通圈和上海3小時交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