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領未來勇創新——我國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述評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鄒聲文)新形勢,新階段;新起點,新挑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關鍵時期之際,黨中央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科學制定規劃綱要、及時出臺激勵政策、大力引導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一項項重大措施的出臺,標志著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正向著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不斷邁進。
關鍵時刻吹響創新號角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經濟總量躍居全球前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順利推進……步入新世紀的中國,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處于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
面向未來,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
“審視當今各國就可以發現,有的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有的國家主要依附于發達國家獲取資本和技術,另一些國家則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一躍成為創新型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尚勇分析說。
特定的國情,特定的需求,決定中國不可能選擇資源型或依附型的發展模式,而必須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如果沿襲我國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要實現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成為我們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關鍵因素。
人口基數龐大、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嚴重不足、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我國未來的發展還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瓶頸。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我們必須回答的極為緊迫的歷史難題。實現這一重大轉變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使我國經濟實現從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的重大轉變。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開放,面臨的國際競爭也更加激烈。諸多產業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國在發展中難以掌握戰略主動權。要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就必須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扭轉我國在重要領域的關鍵技術上依賴國外的狀況。
“各種情況表明,當今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尚勇說。
另一方面,令我們驕傲的是,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我國經濟實力大大提高,科技成就舉世矚目,為我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我們具有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擁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武裝,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人,研發人員總數達105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為我國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最大優勢;
——已建立比較完整的學科布局,成為我國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
——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許多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
面對新的形勢,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作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策: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爭取用15年的時間,使我們國家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吹響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角……
緊密配合營造創新環境
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一個有利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創新熱情的環境和氛圍。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一段時間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狀況令人擔憂:全國60%以上的企業沒有自主品牌,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核心知識產權……
“由于缺少核心技術,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說,“不堅持自主創新,中國企業就難以擺脫‘為他人做嫁衣裳’的不利局面。”
為了引導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有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06年6月,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確定了第一批創新型試點企業103家,包括15家國有大型骨干企業、77家民營科技企業、11家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一年多來,這些試點企業把創新作為根本戰略,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著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中近一半的企業研發投入超過銷售收入的6%。
一年以后,我國在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方面又有“重大動作”。今年6月,在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和國家開發銀行的統籌協調下,數十家知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新一代煤化工產業技術、煤炭開發利用技術、農業裝備產業技術等四大創新戰略聯盟。
“四大聯盟集中了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干科研機構,各成員企業去年的總銷售收入近900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總計超過1000億元。”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說,“聯盟構建了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條,它們將合力打造我國鋼鐵、煤炭、化工和農業裝備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航空母艦’。”
一些有遠見的企業,更是自覺加大了科技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今年6月,中國最大的鎳鈷金屬生產企業金川集團在河西走廊召開“科技大會”,列出包括近70項技術難題的“科研需求表”,出資邀請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幫助其攻克技術難關。
金川公司負責人李永軍說:“一家企業要真正在市場上站住腳,增強競爭力,關鍵在于是否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巨額的資金投入。近年來,國家金融、財政、稅收等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3月,科技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協議,確定以500億元貸款支持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又與中國民族企業——奇瑞汽車公司簽訂協議,貸款58億元支持奇瑞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加快產品的升級擴能。
不斷加大的科研投入,為自主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2006年我國研發投入創歷史新高,達300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22%。
政府采購優先選擇自主創新產品,也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從2007年開始,我國提出要對自主創新產品進行認證,并在年內編制完成《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供各級政府在采購時參考選擇,并對目錄中的產品給予系列優惠政策。
此外,科技部等科技主管部門大幅減少對科研項目的直接管理,建立科研經費監管機構,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完善科研考核體制,積極從管理層面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環境。
隨著一項項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的出臺,隨著科研機制體制的改革創新,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被更加充分地激發出來……
自主創新結出累累碩果
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激發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點燃了他們腦海里一個個創新的火花——
在基礎研究領域,我國科研人員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發展新原理和新方法作為主要目標,取得一批重要原創性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與通信、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科學……在一個個重要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高新技術領域,我國已由跟蹤世界科技前沿進入到創新發展的階段。研制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進行超級稻育種……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重要高技術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顯著增強了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并引領相關領域創新發展。
“賣一臺電腦只能賺一捆大蔥”、“賣10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這樣的尷尬讓許多中國企業下定決心,要在關鍵技術上掌握話語權。以競爭最為激烈的汽車產業為例,近年來,以奇瑞、華晨、吉利、一汽、東風等為代表的國產汽車品牌,紛紛亮出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車、概念車、電動車、綠色環保節能車,以及高性能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在河北保定,一家科技企業的曲折經歷說明了中國企業掌握自己命運的重要性。多年前,中航惠騰風電設備公司曾提出與丹麥一家公司合資生產,被對方拒之門外;繼而與荷蘭公司進行合作,對方提出必須要先購買其數套價格昂貴的模具。
被逼上絕路的中航惠騰風電設備公司決定自行開發風機葉片。經過艱苦努力,這家中國企業終于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葉片,打破了中國風電場葉片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的窘況。特別是較低的運輸費用、快捷的售后服務和低廉的人工成本,最終迫使國外同型號的葉片退出了中國市場。自主創新,讓一個走投無路的企業開辟出一條陽光大道。
今年8月2日,國際權威測試組織SPEC公布,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百強企業浪潮集團完成、全球第一個基于Intel四核平臺的一款服務器,超過了此前由國際巨頭惠普公司的小型機保持7個月之久的雙路平臺最好紀錄。這也是浪潮服務器自2004年以來第四次打破世界紀錄。浪潮集團的系列重大創新成果,打破了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降低了中國信息化建設的成本,維護了國家信息安全。
全球第一款指紋加密型U盤、全球第一款眼鏡MP3、第一款手表MP3……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北京華旗資訊公司乘著自主創新的東風,打造出“愛國者”這一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談到成功的原因,華旗公司領軍人馮軍表示說:“秘訣唯有‘創新’二字。”
華為、中興、中星微、聯合基因、三一集團……在中國企業中,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積極踐行者還有很多。它們在本行業的崛起,令世界矚目。
在區域創新能力整合方面,我國也邁出了重要步伐。據報道,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和實施一批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相關規劃,以加強科研資源整合,不斷提升長三角、京津冀及東北等地區域創新能力建設。
專利是反映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參考數據。據統計,200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發明專利申請21.05萬件,比上年的17.33萬件增長了21.4%;其中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為12.23萬件,比上年同期的9.35萬件增長了30.8%,占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58.1%;尤其令人關注的是,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達2.51萬件,占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43.4%。
專家表示,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去年呈現大幅增長,表明我國創新能力和技術發展水平有了穩定提高,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影響不斷增強。
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實踐已經告訴我們,只要以無比的決心、恒心和勇氣,堅持在崎嶇的道路上攀登,中國就一定能夠登上自主創新的高峰,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