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到中央政策的貫徹落實,關系到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我省山川秀麗、地少人多、資源貧乏,特別是隨著我省由一個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發展中面臨的“先天的不足”和“成長的煩惱”也進一步凸顯,資源環境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年來,我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開展生態省建設,扎實推進環境污染整治,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處于全國領先位置,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節約指數位居全國前列。但是,要素制約、資源短缺、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弱的問題將長期存在。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提出希望我省繼續走在前列的同時,還對我省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要求。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來我省考察工作時,進一步要求我省切實抓好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越是經濟發展,越要重視資源能源的節約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努力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走在前列。
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確保完成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任務,是國家下達給我省的硬任務,是省委、省政府對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要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各項舉措,重點抓好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和生活節能,加快建立較完善的節能降耗法規標準體系、政策支撐體系、監督管理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和節能型產業體系,力爭節能降耗保持全國先進水平。要始終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全面推進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要依法從嚴管理土地,健全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要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用水的體制機制。
大力推進生態省建設,增強環境的承載能力。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劃要求,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江河水系源頭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進一步強化環境準入,強化環境管理,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依法關閉污染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業,堅決控制發生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步實現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轉變。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重視地質環境保護,建設森林生態、野生動植物、濕地和海洋等自然保護區,促進自然生態恢復。要全面完成“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切實抓好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污染防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有害氣體治理力度,提高污水、垃圾的集中無害化處理率。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區。要深入實施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要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努力突破技術瓶頸,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要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節能技術、信息技術改造高耗能傳統工業行業和企業,大力推廣應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要以企業生態設計和清潔生產為重點,推進企業小循環;以打造園區循環產業鏈為抓手,推進產業園區中循環;以創建生態社區、生態村鎮為載體,推行社會化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推進社會大循環。要建立完善促進綠色消費的制度體系和激勵機制,開發綠色產品、推進綠色采購、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
抓好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也是利及長遠的實績偉績。要更加主動地轉變發展理念,更加積極地抓好工作落實,把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落實到各地各部門工作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城市、農村、企業的各個方面,體現在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之中。要本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本著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切實保護好、建設好浙江的青山綠水,切實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原載9月6日《浙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