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農業科技的創新與進步。近幾年來,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緊緊圍繞寧波現代農業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積極調整科研方向,突出重點,發揮有時,始終把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作為提高寧波農業市場競爭力的抓手,扎實開展創新、創優、創業和聯大專院校、聯企業、聯大戶、聯基地的“三創四聯”的活動,在解決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提升三農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
3年來,我院共獲得科技成果獎21項次,其中,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浙江省農業豐收一等獎1項,寧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完成的自主創新成果在省內外累計推廣485.6完畝,增創社會經濟效益4.13億元,在省級以上專業刊物發表論文150篇。同時,加大了?粳亞種間雜水稻新品種選育、瓜菜新品種選育、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生態環境優化等方面的自主創新力度,支撐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優勢學科取得了重大突破,支撐農業產業的發展
我院成立后,根據寧波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調整科研結構,找準方向,將十分有限的科技人力、設施、經費等資源集中到優勢學科的發展和培植,且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效果。1.引領和推動了我過雜交粳稻以?粳雜交優勢利用事業的發展。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是我院的長期積累所形成一個優勢學科。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全國雜交?稻和常規晚粳稻育種力量雄厚,單產徘徊不前;雜交粳稻質量不溫,產量不高,育種隊伍萎縮;水稻亞種間優勢利用急于求成,基礎薄弱。我院確定了有種突破點和育種層次。積極開展雜交粳稻,雜交糯稻、?粳雜交稻的育種研究,多頭并進,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不斷發展之路。建立了一支肯干、能干的水稻育種科研團隊,培植了一批穩定的生產基地,構筑了銷售網絡。目前,已選育出雜交稻新品種10個,累計推廣409.57萬畝,增產稻谷2.04億公斤,增加了農民收入3.46億元。生產甬優系列雜交稻種子3.1.1萬公斤,銷售額4197.2萬元,毛利625.7萬元。特別是?粳雜交品種甬優6號的育成,表明我院在?粳雜交育種領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2006年經農業部評審,該品種被確認為超級稻品種,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粳雜交稻,填補了我國?粳雜交稻育種的空白。2005年“?粳雜交晚稻甬優6號中試及示范”項目獲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資助。該品種不但產量高且米質優,市場潛力大,2006年推廣42.38畝,增產稻谷3178.5萬公斤,增創社會經濟效益5721.3萬元。2007乃年預計將推廣5.萬畝以上。目前,該項研究的雜交種子經營產生效益已反哺研究,研究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從原有單純雜交晚粳育種發展到雜交粳稻、雜交粳糯稻、有色稻米等。同時,開展水稻分子標記育種、水稻生理生態育種、水稻抗性育種。每年育成的20多個苗頭品系在省內、福建、江西、江蘇、上海、湖北等地生根、開花、結果,也必將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的貢獻。
2.瓜菜品種從引進走向自主選育,并獲得突破
我院的蔬菜研究在最初階段以引進篩選品種為主,目的是為生產服務。最近紀念,該所緊密結合寧波蔬菜產業發展的情況和自身的優勢,確定甜瓜、瓜類嫁接?木、榨菜、薺菜等為新品種選育的重點。經多年的努力,先后育成綠豇豆、?瓜、網紋甜瓜、?木、榨菜、刀豆、茄子等新品種14個,其中有2個品種推廣5萬畝,增創社會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為改變我市創匯蔬菜品種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我院集中力量開展創匯蔬菜良種國產化工作,已育成出口青刀豆品種“甬綠1號”、“甬綠2號”2個品種,通過慈溪海通、吟州嘉誼等加工企業的生產試銷,新品種在我市迅速推廣,良種覆蓋率達到30%。目前,我院已經擁有瓜菜種質資源近萬份,為瓜菜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每年還有10多個苗頭品系在各地試種、示范。
3.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于2001年11月成立,2007年7月通過省計量認證;2003年5月被農業部列入第四批部級質檢中心;2004年6月同國家認監委和農業部的雙認證,授權184個產品98個典型參數;2004年11月成為商務部定點檢測機構;2005年被農業部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定點檢測機構;2006年進入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開始承擔農業部安排的南京、杭州、深圳、南昌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理性檢測任務牧童市,列入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驗測體系建設規劃。參與商務部2006年寧波市綠色市場認證檢測工作,以及全市安全例行檢測、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流通領域菜籃子商品抽檢等,2002-2006年共檢測56282項次。該中心還承擔了省、市檢測技術科研攻關10余項,集中力量解決了畜長品中興奮劑多蠶殘留以及磺胺類藥物殘留、水產品中恩諾沙星、無機砷檢測技術難題,特別是出口蔬菜中毒死掉、銳勁特、抑太保等高風險檢測項目的研究突破,為農產品出樓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也為市場食品安全穩定作出了積極努力。
4、努力破戒生態安全的關鍵技術
我院圍繞出口創匯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外來有害植物治理,生態環境修復三大難題,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并取得突破,蔬菜出口是寧波農業的一大支柱產業,為解決創匯蔬菜無公害生產取得的瓶頸問題,我院組織實施“主要查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項目的技術集成與消化吸收創新明顯,研究的總體水品達到了國內領先。項目獲得農業部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3個,推廣應用害蟲性誘劑、生物農藥、頻振式殺蟲燈,優質高抗病蟲新品種等成。有力推動了以慈溪為中心,輻射浙江的創匯蔬菜產業帶的形成與發展,累計增創經濟效益1.33億元。項目2006年獲得寧波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則環境農業人豐收一等獎。幾年前,危害我市生態安全的外來生物水葫蘆成為治理重點,防治難度大成本高,效果差。我院開展“水葫蘆生物防治和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通過生物防治、化學除草以及科學的機械打撈等技術,有效控制了水葫蘆的危害,接生治理費用2270萬元以上,研究的總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項技術還可以在水葫蘆危害區推廣陰功。目前,我院正在研究加拿大一枝黃花,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參與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農業面源污染和城鎮水環境治理的科技攻關工作,在各地多點試驗以示范,受到各地歡迎。
二、很抓科技成果推廣和科技知識的普及,服務寧波新農村建設
我院上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的純公益性科研單位,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加工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增產增收做出貢獻。
1.整合資源即使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寧波市科技局支持下,我院的“優質雜交瓜系列新組合以及配套技術中試與示范“和粳雜交晚稻甬優6號中試與示范”項目先后列入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通過實施,加快了雜交瓜系列品種和超級雜交稻甬優6號的推廣。
2.創造條件繁育種子種苗,努力夸大良種覆蓋率。為促進我院選育的新品種推廣,積極新建擴建南北繁良種基地。我院常年組織生產雜交水稻種子80萬公斤,常規水稻原種萬余公斤,蔬菜種子5000-10000公斤,花卉苗木5萬余株。其中,水稻、瓜菜良種在弄的覆蓋率保持在50%以上。
3.組織科技人員帶者科技成果進村入戶搞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我院要求科技人員帶者科技成果深入農村農民,切實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問題,抓好科技成果的示范,培訓工作。3年來,新建50畝以上實驗示范基地107個;培植科技型示范大戶117戶;培訓農技術人員以及農民221場次;培訓人數達到1.3萬余人次;每年在寧波農經網發布瓜菜農事提示和發送農業短信3萬條。每年還編輯出版《寧波蔬菜》和《寧波農業科技》各4期,辦好我院局域網。特比是我院整合科技資源,承擔市政府下達的優秀農民進高小培訓工作,并取得顯著的成效,累計培訓151名。我院還被市農辦、市教育局評為“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先進基地”。
三、深化內部改革,營造充滿生計與火力的科技創新的氛圍。
近三年來,我院堅持全員聘用制,關鍵崗位競聘上崗,量化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各所堅持科研項目考核,規范科研管理等,使我院的農業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更上一層樓。
1.堅持聘用制,實施以績效為主的收入分配制。首先,全院中層干部實行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科研目標考核,并賦予較大的管理權,充分調動中層的工作創造性積極性。其次,普通人員雙項選擇,競爭上崗,粗人力資源的培植更加科學合理,也增強了科技日呢員的工作緊迫感、危機感、成就感。
2.以人為本,為科技創新搭建平臺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我院將培養引進優秀人才作為重要歷年,激發創新活力。培育創新文化,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高、能戰斗的創新隊伍。我院出臺《科研獎勵辦法》,對獲得科技成果、發表論文、專利、成果拖光、為農服務等給予獎勵。同時,安排專項經費鼓勵科技人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至2006年底已經獲得碩士學位8名,博士1名。此外,還實施低職高聘,已有5問年輕科技人員被高聘一級,月享200元的高聘補貼。為極力青年科技人員早日成才,調動青年科技人員積極性,每年擠出40余萬元經費設立院長基金,也為申報高一級科研項目打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