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在中國,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戶口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從生命伊始到生命終了,從吃喝住穿到婚喪嫁娶,從職業選擇到職業流動,人的尊卑貴賤、身份等級,無不與戶口緊密相聯。
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是在全國解放后,隨著各級政權組織的相繼建立,社會生活趨于安定而逐步建立起來的。開初,戶籍的功能很簡單。戶口由公安部門或基層政權組織(如鄉政府)實施管理,以行政區域單位,登記造冊,發放證件,主要用于統計人口、維護治安、遷移管理、發放票證等。這時的戶口只與居住地相聯系,證明某人某戶居住在哪個行政區劃,歸哪個基層政府管理,到哪里購買口糧和其它配給物資。在當時,不是戶口遷移決定人口流動,而是人口流動決定戶口遷移。你在哪里工作,居住在哪里,戶口就落在哪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戶籍的功能發生了變化。由于居民居住地的不同,產生了重大利益差別,形成了新的利益階層和利益集團,戶口的利益分配功能也就隨之膨脹起來。于是,戶口分類的寶塔式等級結構逐步確立。在這種寶塔式結構中,處于最低層的戶口類別是農民戶,循此逐級上升,分別是非農戶、城鎮戶、城市戶、大城市戶、直轄市戶。愈處于下層的戶口類別,分布越廣,戶數愈多。
在這種等級結構中,戶口的平行遷移比較容易,比如,從農村到農村,從城鎮到城鎮,從中等城市到中等城市。這也只是相對而言,實際辦理麻煩也很多。另一類遷移即垂直遷移,有兩種情況。自下而上遷移,真可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個農戶要想轉為非農戶或城鎮戶,沒有充足的理由和特殊的關系,幾近無望。每個相鄰等級之間,都有一個難以跨越的階梯。再一種就是自上而下的遷移。這種遷移是較容易的,但很少有人愿意離開大城市到中小城鎮和邊遠地區去。
這種戶口等級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文化根源。從經濟上來說,大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集約化程度一般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城鎮高于鄉村,城郊鄉村高于邊遠鄉村。這種經濟發展水平和梯度差,必然表現為經濟利益的梯度差。從政治上來說,各級政權機構分別設在地位相稱的城市、鎮、中心村(鄉政府所在地)。政權機構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對政治因素的考慮,對所在地的利益不能不有所照顧。從社會因素來講,城市越大,人口越集中,組織化程度越高,居民群體與政府的談判能力越強,創始者們的利益越有保證。從思想文化因素來說,越是中心城市,知識分子的比重越大,居民平均文化程度越高,智力優勢就越是明顯。以上各種因素所導致的利益級差,促使不同等級的市鎮形成自我防范和保護機制。由于層層都在搞阻擊,維護自身的利益,嚴格區分戶口等級,強化戶口管制,那么,阻滯戶口自下而上垂直方向遷移,就是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種寶塔式結構一旦穩固下來,各個等級之間形成了堅固的屏障,一個人生下來之后,他的戶口屬于何種類別,完全決定于父母戶口的類別,能夠憑機遇和才能實現戶口垂直遷移的只是極少數。人口的再生產與戶口類別的再生產,像兩條平行的鐵軌向前延伸。
在戶口等級制完備之日,戶籍的功能也就由對人口的家庭自然面貌的登記注冊變為對人的社會地位的區分標準之一。戶口本來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結果,現在卻變成了人的社會活動的前提。一個人之所以是農民戶,是因為他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民職業。現在卻顛倒過來,因為他是農村戶口,所以只能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民職業,由人造出來的戶口反而成了限制人的自由的工具,這種異化已經達到了相當驚人的程度。此時的戶籍制度帶有自私、偏見和歧視,人為地造成機會不均等和社會不公,其宗旨無非是為既得利益集團服務。
現在,人們對機會不均等議論很多,在我看來,由戶口等級制造成的就業機會不均是最大的不均等。招工必先查戶口;不同的工作崗位,對有不同的要求。那些環境較好、技術性較強、待遇較高的工種,往往必須從事持有本市鎮正式戶口者中選擇。而一些流動性較大、繁重而艱苦的工作崗位,戶口要求可以放寬,才允許鄉下人來“拾遺補缺”。某些專業人才和干部的選拔往往也要以戶口為前提。招聘編輯、記者、研究人員、播音員等,要求持本市正式戶口。某些高層機關,在選拔年輕干部時,也希望最好是家在本地的,以免除戶口遷移之麻煩。這樣,就業競爭的前提就是不公平的。在你參加競爭前,先看戶口,如果戶口不合格,你即使才高八斗,學富十車,也不一定有施展機會。這種戶口限制,不知扼殺了多少有志青年,埋沒了多少能工巧匠。
教育是立國之本。在我國,法律上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事實上,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戶口因素是極為重要的一條。這是因為,此地和彼地,城市和鄉村,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教育受到重視的程度不同,投資不同,辦學條件和教師質量不同,因而教育發展水平相差懸殊。農家子弟一般只能在附近村莊上學,學校的教學條件和質量普遍偏低,而中心城市的學校,情況要好得多,F實中的這種巨大差別,決定了農民子弟上學難,上好學校難,貧困者甚至上不起學。另外,高考錄取分數線各省市也不同。北京市由于教育發達,持有本市戶口的考生總分即使比許多省區低,也有希望錄取。在教育問題上,馬太效應體現得再明顯不過了。
國家投資興建的大量公用設施,如圖書館、影劇院、展覽館、公園、商場等,持有不同戶口的人,受益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邏輯非常簡單,沒有城市戶口,就很難在城市工作,更難定居下來,因而對公用設施的享用也就極其有限。他們對這些現代設施利用越少,思想文化就越加貧困,觀念越落后。競爭的規律就是這樣對待落伍者的。
中國現行戶籍制度弊端如此之多,不改是絕對沒有出路的。那么路在何方?在我看來,調整利益格局,是解決戶口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人們各種利益的取得,不是靠戶口,而是靠才能,靠對社會的貢獻,戶口的利益分配機能被排除掉,戶口的魔力就不會再有那么大了。人留在哪里居住,完全由利益比較法則去決定。這套利益約束機制建立起來之后,人們選擇職業和居住地點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戶口而是才能的發揮,事業的成敗。這樣,人力資源配置,將不是人人都爭取戶口的自下而上流動,都擠在這一個流動方向,而是存在多向流動,既有自下而上的流動,也有自上而下的流動,還有更多的平行流動。流動的結果,將最大限度地使人們能夠揚長避短,發揮才智,找到自己生存的最佳坐標點。
當然,社會利益差別的形成,有復雜的歷史和社會原因,要想在短期內憑借主觀意志消除這些社會利益差別,是很不現實的。但是,承認歷史上形成的差別,并不等于承認人為地維護或擴大這些差別就是合理的。這些年來,我們在縮小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在很多方面,可以說,由于政策失誤,不是在縮小差別,而是在擴大差別。因此,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應該廢除歧視性規定和政策,恢復戶口的本來面目和功能,使戶口與利益脫鉤,逐步做到在戶口面前人人平等。人們獲得利益的大小,不再決定于戶口的等級,而是決定于才能和事業的成敗。不是戶口遷移決定人口流動,而是人口流動決定戶口遷移。與此相適應,必須逐步實現從戶口的剛性管理到弱性管理的轉軌。在造成了必要的競爭環境和利益約束機制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對戶口遷移的種種限制,簡化戶口遷移的審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做到尊重居民選擇居住地的意愿。這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在實現最終目標之前,可分階段采取一系列過渡性措施,比如使用臨時戶口,科學界定臨時戶口的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