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寧波網訊 國務院8日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下簡稱總體預案)?傮w預案是全國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是指導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規范性文件。
“防患于未然”是總體預案的一個基本要求。在總體預案中我們可以看到,“預測和預警”被明確規定為一項重要內容。
怎么處理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開展風險分析,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在這個基礎上,根據預測分析結果進行預警。
在總體預案中,依據突發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把預警級別分為4級,特別嚴重的是Ⅰ級,嚴重的是Ⅱ級,較重的是Ⅲ級,一般的是Ⅳ級,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
預警信息的主要內容應該具體、明確,要向公眾講清楚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
為了使更多的人“接收”到預警信息,從而能夠及早做好相關的應對、準備工作,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宣傳車或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學校等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要視具體情形采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方式。
[信息報告]Ⅰ級或Ⅱ級突發事件4小時內報至國務院
基于對突發公共事件危害性的認識,總體預案對信息報告的第一要求就是:快。
為了做到“快”,總體預案強調,特別重大或者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在4小時內向國務院報告,同時通報有關地區和部門。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在報告的同時,事發地的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必須做到“雙管齊下”,根據職責和規定的權限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
[信息發布]消息須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避免謠言
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后,及時準確地向公眾發布事件信息,是負責任的重要表現。對于公眾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誤信謠傳,從而穩定人心,調動公眾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預案要求,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隨后發布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等,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發布工作。
信息發布要積極主動,準確把握,避免猜測性、歪曲性的報道。諸如授權發布、散發新聞稿、組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舉行新聞發布會等發布形式都可以視具體情況靈活采用。
[獎懲制度]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要追究責任
對于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突發公共事件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總體預案明確規定:要依法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根據總體預案,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
有懲就有獎,如果應急管理工作做得好,就會受到褒獎。總體預案規定,“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災情處置]要做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尤其是自然災害,人民群眾的生活必然會受到影響?紤]到這些,總體預案強調,要做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怎么算是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總體預案明確,就是要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
要做到這些,相關的保障措施必須跟上,比如:衛生部門要組建醫療應急專業技術隊伍,根據需要及時赴現場開展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及時為受災地區提供藥品、器械等衛生和醫療設備;應急交通工具要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暢通。
“突發公共事件”
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分級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4類;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分成4級,特別重大的是Ⅰ級,重大的是Ⅱ級,較大的是Ⅲ級,一般的是Ⅳ級。
具體來看,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涉外突發事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