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方針。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這一方針,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是根本,改革是動力,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其他諸多方面的矛盾,關鍵在于發展。要真正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要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要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離不開發展。一句話,在當代中國,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而要實現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破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才能化解發展中的不利因素,突破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發展和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應該看到,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如生產力發展仍面臨一些體制性障礙,經濟結構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十分繁重,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就業壓力加重,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的矛盾仍在加劇等。對于這些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只能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來解決。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并不是改革帶來的,恰恰相反,許多矛盾和問題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目前,我國的改革仍然處于攻堅階段。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搞好“五個統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都需要繼續深化改革。因此,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要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認真貫徹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與政策,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等等。
總之,在“十一五”期間以及今后更長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人民日報》(2005年12月12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