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寧波網消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和祖國寶島臺灣光復60周年。
110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甲午戰爭,迫使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中國強行攫取了總面積相當于日本十分之一的臺灣和澎湖列島。從此,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中華民族蒙受巨大恥辱,也使臺灣人民開始了長達50年之久的屈辱生活。但是,在整個日據時期,臺灣人民“義不臣倭”,始終沒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統治,始終沒有放棄過抵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斗爭。就在臺灣被迫割讓后的第二年,曾親身參加過臺灣抗日斗爭的愛國志士丘逢甲,以“臺灣之遺民”自署,在題為《春愁》的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他還在臨終前留下“吾不忘臺灣也”的遺言,充分表達出祖國大陸人民對丟失寶島的痛楚心情和奪回寶島的堅定信念。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經過長期準備,發動九一八事變,霸占我國東北三省,并由此開始向我國腹地大肆進犯,妄圖一舉滅亡中國。但是,此時的中國已不同于清末的中國。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大革命的洗禮,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已經空前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下,中國建立了舉國一致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采取了持久戰的戰略,形成了正面運動戰與敵后游擊戰互相配合的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汪洋大海。在此過程中,臺灣人民也為收復臺灣、回歸祖國開展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九一八事變后,臺灣報紙不懼日本占領當局的淫威,接連報道事變的真相,傳遞祖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消息。七七事變后,臺灣民眾一方面采取暴動、起義等方式開展斗爭,支援大陸同胞抗戰;另一方面紛紛加入大陸抗戰的行列,先后建立了臺灣革命青年大同盟、臺灣革命同盟等抗日組織,進行抗日斗爭。
在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下,日本軍國主義滅亡中國的美夢不僅被徹底粉碎,而且大量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使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也為美英等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943年,美、中、英三國首腦一致通過《開羅宣言》,聲明在日本戰敗后,剝奪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把日本所霸占的中國領土包括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地歸還中國;把日本從它用暴力或貪欲所攫取的所有土地上驅逐出去。1945年7月,在蘇、美、英三國首腦波茨坦會議期間,美、中、英三國發表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宣布“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規定對日本領土實行占領,完全解除日軍武裝,懲治戰爭罪犯,不準日本保存和發展可使其重新武裝之工業,毀滅日本制造戰爭的力量。同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并聲明成為《波茨坦公告》的簽署國。這一切說明,臺灣屬于中國是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是有國際公約為保證的。
蘇聯紅軍向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的猛烈進攻,加速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21日,中國軍隊代表在湖南芷江召見日軍洽降代表,指示日方投降準備事宜。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128萬余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10月15日,中國軍隊登陸臺灣基隆,臺灣人民一邊傳誦“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一邊歌唱“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的歌曲,熱烈歡迎祖國軍隊進入臺灣。10月25日上午,臺灣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行,中國方面的接收主官、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宣讀受降書,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簽署投降書。10點整,陳儀代表中國政府通過廣播電臺宣布: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歸入中國版圖,該區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歸于中國主權之下。從此,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徹底結束,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懷抱,10月25日也因此被確定為“臺灣光復日”。
如今,一個甲子過去了,中國人民即將迎來第60個“臺灣光復日”。令人惋惜的是,臺灣雖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自1949年大陸解放以來,海峽兩岸一直處于分離狀態。尤其是李登輝上臺后,“臺獨”分裂勢力受到縱容。以陳水扁為首的臺灣當局更是變本加厲,鼓吹海峽兩岸“一邊一國”,在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大搞“去中國化”,妄圖通過“公投”、“制憲”再次把臺灣從祖國懷抱中分離出去。最近,臺灣當局對全中國人民引為自豪的抗戰勝利60周年采取冷漠態度,陳水扁在輿論壓力下發表的所謂“紀念專文”竟連“日本”兩字也不敢提,甚至在談到抗戰勝利時用“終戰”一詞取代“勝利”,進一步暴露出他們害怕臺灣在抗戰勝利后被歸還中國的歷史事實和幻想借助日本反華勢力實現“臺灣獨立”的陰暗心理。對此,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先生說得好:“臺灣不能因為政黨輪替,就把歷史也輪替或改變”;“數典忘祖,莫此為甚”。
眾所周知,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早在17世紀60年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致書勸降霸占臺灣的荷蘭總督揆一時,就曾義正詞嚴地指出:“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臺獨”分子雖然仍在大肆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但他們既沒有法理的依據,也沒有歷史的依據,他們的陰謀是不得人心的,也是絕不會得逞的。
今年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看望全國政協民革、臺盟、臺聯的委員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的四點意見。他指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的核心利益。中國是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的中國,大陸是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的大陸,臺灣也是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的臺灣。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隨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形式劃出了“臺獨”勢力不可逾越的“紅線”。接著,島內各主要在野黨的領袖相繼率團訪問大陸,受到中共中央和大陸各界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融洽了兩岸人民的同胞情誼。大量事實證明,兩岸的統一是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歷史潮流。我們今天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迎來臺灣光復60周年。因此,我認為重溫歷史,展望未來,認清形勢,促進統一,應該是我們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這一節日的最大主題和根本意義之所在。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湖南龍標(今安江鎮)為官時,為送別友人去武岡,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詩云:“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今天,我們剛巧也身處湖南,舉目望去,我們同海峽對岸的骨肉同胞又何曾不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我們彼此雖然人分兩地,但是情同一心,都是不會容忍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兩岸人民永遠分隔下去的。讓我們兩岸的學者攜起手來,共同深入開展臺灣史和兩岸關系問題的研究,為促進祖國的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