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23日起,參與多哈回合談判的6個核心談判方(印度、巴西、美國、歐盟、日本和澳大利亞)在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就此輪談判的核心問題削減農業補貼和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進行最后攤牌,由于各方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問題上存在著無法協調的分歧,導致談判破裂。7月24日,世界貿易組織秘書長拉米宣布全面中止多哈回合談判,這就意味著,本來就一路不順的“多哈回合”,最后在主要參與國的互相責難中宣告失敗。
歷時五年的多哈回合談判,本意在于追求貿易投資自由化,創造更公平和更可預見的貿易規則和條件,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實現全球經濟的繁榮。然而遺憾的是,由于不可協調的核心利益和主要發達成員的不肯讓步,致使多哈回合的長達五年的“馬拉松”談判而最終無法達到終點。此次談判的焦點在于:美國仍固執己見地要求有關成員方大幅削減農業進口關稅,向美國農民開放市場;而歐盟、日本和印度等攸關方則強烈反對這一要求,表示美國必須首先進一步削減農業補貼。美國和歐盟代表都相互指責對方在農產品補貼和關稅問題上讓步不夠。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說,除美國外,其他五方都在談判中表現出靈活態度,他對這次會談失敗和多哈回合談判被迫中止感到“極度的失望”,認為各方都要為多哈回合談判的中止付出沉重的代價。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則指責歐盟和巴西、印度等主要發展中成員未能在市場準入方面給予足夠的讓步。
多哈回合談判的中止,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遭遇的最大挫敗,它所造成的后果將是給全球的貿易帶來難以預料的危機。拉米表示,年底完成多哈回合已經不可能,并拒絕提出新的談判期限。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認為,除非世界貿易組織(WTO)的149個成員能夠達成共識重啟談判,否則多哈回合談判將陷入無限期的中止狀態。美國的貿易談判授權盡管明年才到期,但本月底的談判實際上已意味著:該談判是世貿組織就農產品和制造業產品達成協議的最終期限。
多哈回合的失敗,將使全球的貿易和投資環境嚴重受損,多邊貿易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已經成為不可能。多邊貿易體系是在關稅總協定(GATT)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后來又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下不斷進步的,它幫助世界貿易實現了近60年的共同繁榮,對于那些還沒有參加、也未得益于國際貿易的國家來講,多邊貿易體系和所制定的規則仍然給他們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多哈回合的失敗,給全球經濟的增長以及貿易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所帶來的影響都是負面的,這對于正在不斷增長的我國對外貿易來說,也將帶來許多新的嚴峻挑戰。
首先是我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趨緊。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統計表明,在2015年以前,即便是不考慮任何額外競爭的因素,貿易自由化每年將會給全世界帶來近3000億美元的利益。通過開放商品貿易,發展中國家將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這部分差異緣于發展中國家仍合理地保持著一定的貿易保護措施,并在國際市場受保護程度較高的產品上具有相對的優勢。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與2001年相比,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2倍,占世界貿易比重也由2001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6.7%。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國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系。作為發展中成員,我國認真履行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義務,同時也享受了權利,使我國在發展對外貿易中獲得了一個比較良好的外部環境。但同時由于我國外貿的快速發展,撬動了世界貿易格局,自然也引起了一些貿易利益和發展空間的調整。在貿易自由化成為各國的追求和共識的情況下,就是有些矛盾和摩擦也比較容易解決。而如今貿易投資自由化受挫,世界貿易組織各成員方將更多地關心自身的利益,那種寬松的貿易環境將不復存在,我國外貿環境將受到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是我國外貿發展所企盼的貿易規則的公平將面臨諸多考驗。多哈回合談判如果獲得成功,將極大增強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減少貿易補貼,化解貿易糾紛和爭端,這將給我國外貿總量增長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公平競爭的條件。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也許是由于發展太快,也許是由于某些方面的不諳世故,中國成了世界反傾銷的頭號目標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四年多時間,共有28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了246起反傾銷調查(包括反補貼和特殊保障措施),涉案金額約65億美元,為世界之最,對我國外貿發展已造成一定的影響。企盼更為公平的貿易規則和更多的平等競爭機會,是中國寄希望于多哈回合取得進展的訴求。實際上中國在多哈回合上也一直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勇于承擔著各種義務。然而,多哈回合的失敗,使中國外貿失去了一個追求建立更加公平的貿易規則的機會,而帶來的是更多的挑戰。因此,審慎處理和應對各種貿易摩擦和糾紛,將是中國外貿今后幾年不得不要更多面對的問題。
第三是我國外貿發展將面臨著更多成員方的利益訴求。多哈回合失敗給我國外貿帶來的影響,還將直接體現在對我國外貿總量和結構調整的沖擊上。我國外貿結構一直存在著加工貿易比重過大的問題,這使我國外貿缺乏自我創新、自主增長的機制,并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附加值和低效益的位置。同時,又由于開放市場吸引了大量產業轉移,使得我國出口能力激增,貿易順差過大。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也是中國外貿的結構性原因。在大家都認可的國際分工和資源優化組合和配置的情況下,各成員方對中國的高額順差,還可能有些理解和有些容忍。但多哈回合失敗以后,如這種情況再繼續下去,將面臨更多的利益沖突和貿易摩擦。特別是一些對我有巨額逆差的成員方將對我國提出更多的利益訴求,譬如要求我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等,這將使我國面臨更大的外部壓力。同時,由于外部環境的劇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外貿結構的調整,將顯得更加緊迫,更為必要。
總之,多哈回合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回合。它開啟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各主要攸關方顧其利益、固執己見、不愿妥協、不作讓步。其最終失敗,是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推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彼此猜忌的結果。它給世界經濟發展套上了無形的“緊箍咒”,給中國外貿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潛在沖擊。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已“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因此,特別需要有一個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的和諧的國際合作氛圍。但愿“多哈之痛”能給各成員方帶來更多的反思,以重整旗鼓,重新出發,再去謀求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