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最近以6億美元的價格,將手機和手持設備芯片部門出售給了Marvell技術集團,這標志著英特爾將PC模式應用于通信設備市場的戰略正在發生轉變。
在上世紀的最后幾年,英特爾的上任CEO貝瑞特致力于將其業務擴展到發展迅猛的通信設備市場。通過高達110億美元的連環收購,英特爾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芯片制造商,在互聯網基礎設備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
貝瑞特及其團隊曾經眼見著PC市場日漸成熟,同時預計服務器市場將會成為全球互聯設備中的一部分。所以英特爾決定擴大自己的根據地——為全球所有的數字通信設備及其周邊產品提供芯片。英特爾曾希望為所有的終端設備提供硅制品,比如臺式機、筆記本電腦、手機和PDA等,并且也想為服務器和所有的互聯網連接設備提供芯片。
英特爾知道在低迷時期投資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在芯片工業繁榮和黯淡的時期它都如此行事。雖然互聯網曾一度不景氣,但好日子終究還會回來,到那時通信商還會投巨資購買基礎設備。英特爾認為一切仍處于互聯網的初級階段,真正的發展很快就要來臨。
但是在高科技產業,選擇時機非常重要,來得早就等于來得糟。人們對于英特爾的長期戰略并無異議,但是管理一個需要每季度向華爾街報告業績的公司,并將長期戰略調整為短期市場策略并非易事。
而且英特爾在通信領域的策略是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即它可以把在PC產業奏效的模式照搬到通信領域。如果英特爾可以生產出強勁、通用的配件,并且可以被大量不同的通信產品采用的話,英特爾就可以很快贏得客戶。
英特爾曾期望通信公司會放棄使用定制芯片,因為它們可以像PC工業那樣,更快地得到英特爾的通用芯片。但是英特爾在從通信集團那里爭取訂單時遭遇了重重困難,所以數次重組了通信芯片部門,并且派出了最擅于解決棘手問題的高級副總裁Sean Maloney。有段時間,Maloney的努力確實奏效了,英特爾從而能夠發布一些重大的設計。但是好的勢頭并不容易保持,通信產業似乎減緩了適應和接受PC產業模式的速度。
英特爾曾認為通信設備商會很快地擁抱標準配件,從而重演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PC產業飛速發展的那一幕。英特爾在PC產業的長期合作伙伴微軟也曾經期望為手機、PDA、機頂盒的設備開發操作系統。接受標準平臺的障礙一部分原因是通信設備天生就是定制的,而且一些通信設備制造商清楚地看到,在PC制造商采用了通信配件后,利潤就攤得很薄了。
戴爾和惠普等領先的PC制造商一直在個位數的利潤率上苦苦掙扎。在PC領域,人們通常利用合并來維持自己的收入,而標準PC平臺的制定者IBM已經脫離了這個行業。PC產業的大部分利潤被英特爾和微軟所攫取:英特爾的利潤率在60%左右,而微軟的利潤率為80%。與此同時,PC制造商卻在為微不足道的利潤你爭我奪。
這種情況會在通信市場再次發生嗎?如果它們接納PC產業的模式,采用通用部件和軟件,相似狀況就有可能發生。英特爾和微軟之所以不能將通信產業PC化的原因顯而易見,只要你把PC制造商的今天看作通信設備商的明天。
雖然出售手機芯片部門讓英特爾感到痛苦,但好在這一部門在通信產業內依然處于領跑地位。奧特里尼在英特爾擔任CEO已有一年多,他證明了自己在處理棘手策略時的能力。有時,由于常年累積下來的思維和做法,大公司常常把自己帶到溝里去。
盡管通信部門被重組,英特爾還是給股東們帶來了自1968年以來最豐厚的回報。它依然是一部不可思議的印鈔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