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線12月23日訊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住房等資產長期處于不可抵押的“沉睡狀態”,不少農民因缺少抵押物而得不到貸款,成為他們創業致富路上的大難題。
寧波市江北區從2009年起試水“兩權一房”抵(質)押貸款項目,大大激發農村的金融活力,讓更多人嘗到了發展致富的甜頭。
“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貸款”
今年58歲的寧波江北區洪塘鎮鞍山村村民毛如根站在自家剛割過的稻地上,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收成。“豐收后的稻田,種水稻加上種花卉苗木,去年毛利100多萬,今年大概能有200萬。”
而兩年前,他也曾為買化肥、農藥等缺錢而一籌莫展。當他忙著四處籌錢時,看到了寧波市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來村里宣傳“兩權一房”抵押貸款。“當時確實急需用錢,他們說可以用我家的耕地當抵押來貸款。但因為這么大年紀了,從來沒有貸過款,開始時還很猶豫。后來村里領導也向我介紹了一些政策,我就一狠心用家里的6畝地貸了5.5萬元,還真是派上大用場了!”
最讓毛如根感到方便的不僅是貸款流程簡單,還更省錢。信用社6厘多的貸款利息本就比其他銀行低,去年,他還按政策拿到了40%的貼息,今年將拿到60%的貼息,“除了本金,不用再還多少利息。”毛如根跟記者算起了賬。
嘗到甜頭的毛如根后來又用自己的農村房在聯社貸了23萬元,租了200多畝地辦起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不到10天就辦下來了,現在我三個兒子都辭職跟我一起干。”
如今,在寧波江北區,像毛如根這樣通過這項政策致富的農民能找出不少來,他們中有不少人以前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貸款”,但現在已順利貸到了資金,走上了致富路。
“給了我事業起步最大的支持”
夏定現在是江北區綠艷果蔬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而2009年的夏定還是當地的一個普通農民,為了40畝地的葡萄園項目的起步資金犯愁。由于面積有限,難成規模效應,他想擴大規模,但又缺少資金,連3萬元的肥料和種苗錢都拿不出來。民間借貸吧,利息太高;銀行貸款吧,又沒有抵押物,這讓他左右為難。
有一天,夏定發現村道邊掛著一個“兩權一房”融資政策的宣傳條幅,便抱著僥幸心理到當地信用聯社去咨詢,原來,他可以將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自有農村住房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
聽完介紹后,夏定毫不猶豫地將自家的3.6畝地作為抵押向銀行貸了3萬余元,這就成了他的“種子基金”。為了擴大規模,第二年他又將自己的近200平方米的農村住房作為抵押,向銀行貸了30萬元款,進一步將規模擴大,取得了創業急需的資金支持。
“如今,不僅吸納了周邊108戶農戶加入合作社,還將種植品類拓展到了草莓、蜜梨等水果,其中80%直供給寧波、杭州、舟山等地的超市,每年產值接近1000萬元。”夏定說。
“‘兩權一房’給了我事業起步最大的支持。”如今坐擁500畝農莊、年收入逾千萬的夏定很是感慨。
【記者手記】
記者近日走訪了寧波市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了解到,江北區“兩權一房”(土地承包經營權、經濟合作社股權和農村住房)實施4年多來,至今已累計幫助2341戶農戶獲得了2.3億元貸款,辦理手續高效快捷,貸款隨借,這種形式也迅速成為江北農民申請創業貸款的主要渠道,更難得的是,推出至今,沒有發生過一例不良貸款。
信用聯社副主任張軍表示,長期“沉睡”的農村資產其實蘊含了巨大能量,像江北區已完成股份經濟合作制改革的108個村的股權質押可實現21億元授信額,全區5.96萬畝家庭承包經營土地也將形成近4億元的貸款空間,開放這些資產來貸款能大大提升農民的“造血”能力。
【新聞助讀】
寧波嘗試全面盤活農村沉睡資產
2009年4月,江北區打破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堅冰,在全國率先正式啟動“土地承包經營權、經濟合作社股權和農村住房(簡稱兩權一房)”的抵(質)押貸款項目。
據介紹,江北區在2011年又推出“房票通”政策,讓處于拆遷安置過渡期的農民能用拆遷補償權益質押的方式獲得貸款,至今已有241戶農民獲得貸款累計1.01億元,進一步釋放了農村金融創新的空間。
據悉,繼江北區試水“兩權一房”、“房票通”之后,寧波多個區縣也紛紛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村金融創新,“多權一房”不斷涌現。如奉化推出以森林資源抵押為核心的貸款試點,象山探索海域使用權、漁船抵押貸款等模式,鄞州區嘗試用水域灘涂養殖權作為抵(質)押物等。
編輯: 李霞君糾錯: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