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底,溪口的全國文明鎮創建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迎來了最后豐收的一刻,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鎮,成為奉化市首個獲此殊榮的鄉鎮。工作成績雖然突出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文明創建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一、創建啟示
溪口現有省級文明村3個,寧波市級文明村12個,奉化市級文明村46個,2009年初榮獲全國文明鎮創建先進鎮稱號。近年來溪口鎮文明創建工作著力在打好基礎、整體推進、亮出特色上下功夫,創建工作卓有成效,群眾也享受到了創建帶來的許多實效。
(一)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結合寧波市道德模范、奉化市“我身邊的文明之星”等評比活動,樹立了一批普通群眾可接受、文明行為可效仿的典型人物,如在“莫拉克”臺風中冒雨轉移群眾、遇突發泥石流不幸因公犧牲的村黨員干部毛文國,20年來熱心公益事業、捐錢捐物舉辦文藝演出的“十佳好兒女”周飛飛以及28年如一日免費傳授書畫藝術的助人為樂的徐德林等。成立溪口城鎮公共文明指數測評督導組,測評督導鎮口鎮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商貿集市的行風行規、服務態度、環境衛生等公共文明程度,多次下發督查通報,引起了各部門、單位的重視。從2009年開始創新性地實施村落文化使者義務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民的文化生活。三年來,村落文化使者已下村培訓達100多次,培訓人員達1500多人,實現了村村都有文化活動室,村村都有“天天健身點”,并形成和涌現了一批村落文化展示帶。
2、營造群眾文明濃厚氛圍
打造“剡溪流動風景線”,豐富群眾文化生活。2011年“剡溪流動風景線——群星大舞臺”共演出17場,“戲曲薈萃”達18場,放映露天電影20場。鎮村群眾參與演出人員達1200人次,觀眾人數達3.5萬人次,活動成效顯著,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依托溪口獨特的歷史人文、自然資源等,成功舉辦了水蜜桃旅游文化節、三石青團節、桕坑銀杏節、三十六灣高山納涼節等節慶活動,并以節慶活動為平臺,大力開展“文明在溪口”系列活動,倡導鎮民文明待客,進一步提升溪口形象:如在工商戶中倡導誠信服務、文明經營,為游客提供一個良好的購物環境;在普通鎮民中倡導禮儀溪口、文明待客,為游客提供一個賓至如歸的旅游環境。
3、提升文明創建水平
按照“村容整潔、一村一景、村美民富”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環境整治村、特色示范村、景區精品村”的建設。55個行政村已基本實現環境整治全覆蓋;新建、桕坑、上山、明溪等10個村被確定為特色示范創建村。“高山花園村”三十六灣村成功創建為省旅游特色村;巖頭村以打造“民國文化第一村”為抓手,積極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以文明鎮村創建為抓手,通過三級階梯式創建,鼓勵各行政村之間學習交流,提升文明創建水平。在生態公路和江拔線沿線的湖山村和畸山片,通過拆遷改造、農居房集中安置重要節點形象營造等舉措,營建生態文明示范帶,構筑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努力打造美麗鄉村新樣板。
二、存在不足
溪口創建全國文明鎮的工作雖然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但存在的不足和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溪口鎮有55個行政村,地域范圍廣大,各個村之間經濟水平、民風差距較大,偏遠村與城鎮區之間又有差別,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元以下,這給整體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二是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認識還相當有限,只愿意在有大量資金撥款和補貼的項目上下功夫,卻不愿意把精神文明建設當成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一些村精神文明建設投入較少,陣地簡陋、設施較差,精神文明建設經費也不足,從而影響了精神文明工作的有效持續發展。
三、下步工作
全國文明鎮的創建只是溪口從中心鎮向省小城市、寧波市衛星城市跨越提升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文明創建工作仍然十分繁重。下步重點要抓好:
(一)景鎮聯動建設。依托溪口國家5A級風景區的資源優勢,鎮區和景區建設同步推進。按照景城一體理念,以數字化、網格化管理平臺為載體,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突破管理難點,以武嶺廣場、武嶺路、中興路為試點區塊,集中力量治亂、治堵、治差。著力規范管理服務,提高涉游單位服務水平,完善景區主入口及內部景點服務功能,開展旅游商品示范點評比;提高涉游人員接待水平,組織從業人員培訓,舉辦服務技能大賽等。
(二)生態文明先行。
圍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對水源保護區、工業園區、生態人居區等區塊,持續加大保護、管理力度。建設生態項目,實施“四江”整治、污水納管、垃圾中轉站等工程。發展生態經濟,壯大旅游業、生態房產等低碳產業。積極推進美麗生態鄉村建設,加強巖頭、三十六灣景區精品村宣傳營銷,深化10個特色示范村創建,打造江拔線、彌勒大道沿線的美麗鄉村生態示范帶。
(三)志愿服務不懈。
要充分整合溪口現有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努力發揮雪竇山志愿服務隊的積極作用,統一佩戴志愿服務標識,規范志愿服務內容,定期開展相關的志愿培訓,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經費保障;嘗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義工制度,做好典型人物引領志愿服務;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使志愿服務從松散型、突擊型向集中型、經常型轉變。(作者為奉化市溪口鎮黨委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