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在越來越理性的發展趨勢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多個城市應對金融危機、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新型城鎮化已成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獲得新增長動力的關鍵,智慧城市正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
智慧城市改善了投資環境,是普惠性的發展,必然會帶動很多產業,首先反映在信息產業、服務產業等。
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分為前期基礎設施建設、中期數據處理設施建設和后期的服務平臺建設,相關的建設涉及電信設備制造企業、系統集成企業、數據采集分析企業、電信運營商和數據服務企業,對整個產業鏈將起到巨大的技術和經濟拉動作用,相關的產業機會并不會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完成而結束,實際上智慧化是無止境的。以數據采集、處理、分析為主的數據服務公司,將會成為智慧城市產業鏈中的新主角。數據服務業務將催生出一大批新興公司,目前《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已經明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增值電信業務,這意味著數據服務業將向民資敞開大門,使得更多民營企業分享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產業機會。
大數據的挖掘將在醫療保健、社會管理、零售服務等方面各會帶來年度幾千億美元的效益,對服務業的利潤的提升和制造業成本的下降都有可觀的貢獻。而智慧城市則是大數據的重要源頭,智慧城市的企業也是大數據挖掘的主要受益者。
智慧城市經濟價值的前提是打破信息壁壘
寧波市海曙區區長吳勝武
數字城市的特點是“數據為王”,注重數據的占有和規模;而智慧城市強調的是“內容為王”,注重對數據進行深入的整合、分析、挖掘和開發利用,形成新的智慧以輔助決策、服務需求。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數據的重要性一成不變,但對數據的開發利用要求則發生了質的飛躍。
所以,在實際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操作層面,必須要十分強調數據的共享共用。但當前,由于受多種利益驅動等因素的影響,數據共享共用的瓶頸制約在很大程度上尚未真正突破。例如,現在各地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都在大力建立和應用各自專屬的信息系統,一個人口數據庫,公安部門、計生部門、民政部門都有各自的信息平臺,甚至省、市、區各有不同的平臺,平臺間、系統間缺乏融合的載體,數據不能共享共用,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島。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打破信息壁壘,進行信息系統的整合,讓已有的數據流通起來。如寧波市海曙區目前著重在做的就是數據整合利用工作,現在已經在實施的海曙區政務信息資源中心項目,整合數字城管系統、樓宇經濟管理平臺、社區警務e超市、智慧海曙e生活平臺等比較優質的信息平臺,形成一整套數據共享體系,并為海曙區單位組織、公眾群體提供完整的數據展現、全面的基礎數據服務。
這樣一來,政府、企業、公眾都能夠從這一公共信息平臺中獲得各自最大收益。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新的公共設施必將產生新的知識和利益的外溢,而且外溢的利益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要比傳統的基礎設施要多得多,這是智慧城市設計的基礎性問題。
智慧城市經濟“造血”功能需要一開始就納入設計
中興通訊全球政企網方案總經理徐明
智慧城市在啟動之初,需要進行基礎信息化能力的建設,在這個建設過程中,必須從開始階段就設計商業模式,把‘造血’功能納入到方案中,重點考慮方案的持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智慧是為城市發展服務的。由于各個城市自身的基礎、發展目標都不一樣,一攬子的解決交通、污染等方案在很多城市碰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很多做智慧城市的企業都發出了智慧城市難做的感嘆。
事實上,大中小型城市的智慧化方案側重點應該根據各自城市特點實現差異化。比如,北上廣本身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城市信息化體系,打造智慧城市的戰略重點就應該是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交通擁堵和資源緊張等問題,提升城市的服務和管理水平;在一些信息化基礎較好、本身具有特色資源的中型城市,智慧城市則要打造特色產業,比如打造桂林、黃山的智慧旅游,大同、焦作的智慧礦山等;而在一些信息化整體水平較低的小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著力點更多應放在范圍更小、主題性更強的特色園區,比如蘇州太倉高科技園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