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中國寧波人才科技周活動于9月26日落下了帷幕。在5天時間里,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近30個省市,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1400多家招聘參展單位的嘉賓、專家、“四高”人才、海外留學人員和企事業單位代表前來參加論壇演講、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創業大賽、展覽展示等活動,其中參加應聘的全國各地“四高”人才就達1.28萬人。我市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加合作洽談和對接活動,約2.5萬人次參觀科技成果展、創新工業設計展覽和聆聽人才論壇等,直接參與人才科技周活動的人數超過3萬人。可以說,這是一次人才匯聚、智力交流和科技合作的盛會。
打破區域限制的人才科技合作交流平臺
這樣一次轟轟烈烈的活動為寧波帶來了什么?市委書記巴音朝魯在會見參加人才科技周活動的各級領導和嘉賓時曾說,舉辦人才科技周活動,是服務和促進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優化和整合人才科技活動的各種資源,使之成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的盛會,建起我市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聯系溝通的橋梁與紐帶,為人才集聚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搭建一個綜合性的合作與交流平臺。從實際效果來看,首次舉辦的人才科技周,已朝著這樣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屆人才科技周活動以“廣聚海內外人才智力,博納高科技創新成果”為主題,整合在一起舉行的七大主題活動,都圍繞人才和科技的集聚和吸納而展開,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寧波國際會展中心,七大活動幾乎同時在進行,形成了規模效應和整合優勢。如企業既可以招聘人才,又可以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洽談科技合作,也可以在創新工業設計展上領略先進的工業設計和創意,聆聽專家關于人才戰略的高論,還可以在海外留學人員、科技創業大賽和發明創造大賽中尋找到合適的科技項目進行投資。顯然,這種資源整合已架起了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互相交流的橋梁,成為人才科技合作的綜合性平臺。這一平臺不僅使我市企業受益,也使周邊一些城市共享,其中我省及長三角區域的合肥、南通、杭州、衢州、臺州、溫州、嵊州、義烏等8個城市組團參會設立招聘專區,推出招聘攤位近80個,需求崗位人數1463人,結果入場應聘有5138人,達成意向3721人次,可以說是滿載而歸。這也表明人才科技周也成為打破區域限制的人才科技合作交流平臺,表明我市正在逐漸成為區域性人才高地。
搭建高端人物和創新智慧集聚的品牌舞臺
本次活動規模大,層次高,為中國寧波人才科技周成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盛會打下了基礎。七大活動中,吸納高層次人才的高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優秀人士參賽的創業大賽已是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品牌。新舉辦的“世界創新工業設計展”,在全球具有惟一性的名稱,不僅集中了國際著名的工業設計院校、機構和企業前來參展,而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主席卡洛斯·亨利奇等著名專家親自登上論壇作有關創新設計的演講,極大地提升了設計展及其論壇的層次。首次舉辦的中國寧波國際人才高層論壇也是匯聚了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全國政策研究會副會長吳江研究員,香港人才資源管理協會外務總監吳克儉等一批著名的人才專家。此外,人事部副部長陳存根,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曦、校長楊衛,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周家倫等來自海內外的高層次領導和嘉賓親臨指導和參加人才科技周活動,提升了本次活動的檔次。另外,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光明日報、浙江日報等20多家中央和省級新聞單位的記者參與報道人才科技周活動,對擴大寧波人才科技周在全國的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才科技周活動也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而又實在的成果。據統計,人才科技周高洽會上,招聘單位和招聘人數都比去年有增加,有1.28萬“四高”人才參會、7607人次達成意向,也超過去年。高交會上,有840多位企業代表進場洽談,35個項目簽約,項目投資額在2億元以上,還有84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取得的成果都大大超過去年,另外還有4000多人參觀了科技成果展。創新工業設計展上,展商和企業、設計公司、院校等進行了雙邊洽談,達成合作意向60多項,另外有2萬多人參觀了設計展。創新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主席卡洛斯·亨利奇認為本屆創新工業設計展是他看到的第一個設計與產業結合起來的展覽會,并決定下屆“世界創新工業設計展”還在寧波舉辦。國際人才高層論壇、創新工業設計論壇中專家的精彩演講,為我們帶來了人才開發和創新設計的新理念。
此外,人才科技周還促進了科技與資本的結合。包括高交會上風險投資公司積極與企業接觸,創業大賽中風險投資公司和民間資本與大賽優秀項目進行對接,海外留學人員創業行活動中民營企業與海外留學人員的項目進行對接等,都有一些實際成果和意向。
雖然首屆人才科技周各項活動已經結束,但是人才的洽談、科技項目的洽談和合作還在繼續進行,企事業單位與各高校、科研機構和專家們的交流溝通有些才剛剛開始,有些在更加深入。中國寧波人才科技周這一我市人才科技交流的新平臺、新品牌,其發揮的后續作用將越來越大。
|